心与小肠

“脏腑”在中医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的概念;脏腑不但是体内某些真实器官的名称,而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体内一些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中医学脏腑的概念和现代医学脏腑的概念是不同的。

例如中医中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现代医学中的心脏,后者只是一个脏器的解剖学名称,而前者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脏本身以外,还在生理上代表了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一些器官的功能。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核心的组成部分,是中医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理论,对辨证施治和用药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临床角度看,对每一脏腑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本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二、本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

三、本脏腑与其他脏的关系;

脏就是五脏,指心、肝、脾、肺、肾;腑就是六腑,指胃、小肠、大肠、胆、膀胱和三焦。五脏以外还有心包,功能和心相同;三焦实际上是:上焦属心、肺,中焦属脾、胃,下焦属肝、肾。

脏和腑有表里的关系,脏和脏,脏和体表感觉器官(如皮肤、眼、耳、鼻、舌等)也有一定的关联;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上可以互相影响。而且从体表感觉器官的情况就可以推知脏腑功能是否正常,这说明机体内部之间和内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与小肠

一、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

“神”在中医学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有病,则可表现“神不安”,即大脑皮层功能的紊乱。例如:

(一)心阳不足(即心阳虚,相当于大脑皮层功能衰弱),出现神经衰弱的症候,如心悸、惊恐、健忘、自觉虚弱乏力。治疗宜益气通阳,用归脾汤。

(二)心阴不足(心阴虚),则兼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神经衰弱症候,如盗汗、失眠等。治疗宜滋阴安神,用酸枣仁汤。

心包络是心的外围,具有保护心的作用。温热病邪(感染性疾病)发展至心受累时,首先侵犯心包络,出现意识障碍的症状。如神智昏迷、胡言乱语等,称为“热入心包”。治疗宜清热,解毒、开窍(即兴奋中枢而起到苏醒作用),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二、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心和血脉相联,血有营养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用,但必须依赖心的活动,才能在脉管里运行,达到营养全身的作用。心、血、脉的情况,可从面色和舌质反映。心功能正常,面部应该是红润而有光泽(所以说其华在面),舌质淡红。病理情况常见有:

(一) 心血不足(心血虚)。相当于贫血或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表现,临床可见面色苍白无光泽,舌质较淡,心悸,心率快,期外收缩(脉结或代)等。治疗宜养血益气,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炙甘草汤(炙甘草、大枣、阿胶、生姜、党参、生地黄、桂枝、麦冬、麻仁)等。

(二)心火过盛,是血内有热(相当于机体处于神经兴奋状态,原因可能与代谢因素,如维生素缺乏,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舌质红或绛,面色红,伴有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烦躁不安,睡眠不好等。

心火过盛时也会常见有舌尖痛,口疮、溃疡等证候,可以单独出现或与神经兴奋的症状同时出现。治疗可用清心火(包括泻心)的方法,如用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苓)、导赤散(生地黄、木通、甘草稍、竹叶)等。

(三)心气衰竭,相当于心脏功能不全。由于循环障碍以致血流瘀滞,可见唇及面部发紫,舌质变紫等,同时可有心悸、气促、胸前区疼痛、手臂痿痛麻木,脉象细弱等症状。治疔宜强心益气,如用参附汤(人参、熟附子)、四逆汤(干姜、附子、炙甘草)。

三、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和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的关系。心脏属里,小肠属表。小肠接收从胃传送下来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分别清浊;把清的水谷精微部分(营养成分)吸收到五脏去贮存和利用,把浊的糟粕部分送到大肠、膀胱去排泄。

心和小肠相互影响。小肠有热,也表现有舌尖红痛、口腔糜烂、疮疡等症状,与心火过盛的证候相同;并且常伴有小便短赤,甚至血尿。是由于“心移热于小肠”而致,治疗原则和用药与心火过盛相同。

(0)

相关推荐

  • 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

    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明了各经脉与脏腑以及相应器官的关系,在临床中便会得心应手. 经络系统与脏腑相关 肝:(表里经.胆经别,肾经)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复从肝别,贯膈. 足少阳胆经:贯膈,络 ...

  • 中医汤药的治病思维

    文/高育鹏 为这篇文章,等了大半年,六七个月时间,在每天开出租车之余,阅读中医书籍,听中医讲座,思考中医的治病方法.可是听了看了以后,各家见解不同,仍需要自己梳理,明晰思维.下文对各派观点,不评错,只 ...

  • 【黄成义: 论心与小肠的生理(脑膜炎、心脏瓣膜闭锁不全、心肌梗塞等)】5

    论心与小肠的生理及疾病证治 气行则血行,心脏就是涡轮机,带动全身运作,清理细胞的废弃物,而小肠即为沉淀器的功能,把杂废物清出来.有用的再送回肾脏与心脏,心脏将汙(污)血送入肺.以排出废气.所以心脏跳动 ...

  • 12经络本经本穴取穴(心和小肠、肾和膀胱)

    手少阴心经--少府穴: 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足少阴肾经--阴谷穴 位于大腿内侧,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

  • 尚先早课|肾合膀胱,心合小肠

    本句见于<灵枢·本输>:"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合, ...

  •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是阴火,小肠是阳火

    在中医诊断方面,经常会运用到一个概念,就是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什么是互为表里呢? 标准的解释是这样的,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 在人体里面,五脏和六腑是互为表里的,他们的能 ...

  • 尚先早课| 肺合大肠,心合小肠

    本句见于<灵枢·本输>:"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又见于<灵枢·本脏>:"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 ...

  • 心、小肠的穴位按摩

    在十二经中,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中的某些穴位可以有效地按摩心脏,预 ...

  • 心与小肠病辨证(心脏病理)

    概述: 1.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故心的病变多表现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异常方面. 2.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血阴阳之不足:实证是火.热.痰.瘀等邪气所致. 3.小 ...

  •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证治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血脉与主神志血脉证候:心阳虚,心阴虚,心血淤阻神志证候:痰火内扰,痰迷心窍 在小肠方面常见的病症为心移热与小肠 1.心阳不足(心阳不振) 主证:心阳不振包括心气虚.心阳 ...

  • 中医基础理论——心与小肠的病机

    小猫医话 前天 心主血脉,藏神: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心的病变,对人体的影响都主要体现在血脉和神志上.所以心的病机以血液运行失常和神志活动异常为主要特征. 心气.心阳失调 心的阳气偏盛 主要表现为心火亢 ...

  • 小肠火不足*听力差、视力模糊.心与小肠

    听力差.视力模糊:正常人肺金要生肾水,肾水进入督脉至脑, 若小肠火不足,则影响大肠(金,水)之气化,故肺金无法生肾水,则无髓充脑,因此她耳朵痛或听力差: 若小肠火不足,则膀胱气化之力不足,无气化之水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