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诗《遣悲怀》三首
元稹和他的诗《遣悲怀》三首
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21岁的元稹从山西蒲州到京城长安赴考。
初到长安,便让家境贫寒的元稹感到了生活的压力。当时,长安是全世界最繁华的都市,也是物价最昂贵的地方,但是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在这里生存下去,他找了一家最便宜的客栈住了下来。
在长安,他结识了也来参加科考的白居易。白居易比元稹小五岁,原籍山西太原,因其父长期在河南为官,所以从小便在河南居住。当时长安的生活费用非常昂贵,对于白居易这样出身于世代官宦人家的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元稹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
元稹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破落的官宦人家,他8岁丧父,母亲带他住到舅舅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15岁那年,他由于参加地方考试获得了担任公务员的资格。21岁那年,他来到山西蒲州当了一名小官吏。在这里,他时刻告诫自己,自己一生的抱负绝不是当一名区区小吏,绝不能让自己的才华湮没在这个小城里,自己必须到京城去参加科考,这样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当大官,做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业。为了准备科考,他借住到蒲州郊区的普救寺里,不分昼夜地发奋读书。没想到的是,在普救寺里,他与表妹崔双文(崔莺莺)邂逅,从而演绎了那段“待月西厢下”的浪漫故事。
元稹在长安一方面复习备考,一方面又时时怀念自己的表妹双文,听说有人从长安回蒲州去,他就让那人捎信给双文,还给她买了花粉和胭脂送给她,双文的回信让他更加痴迷,他不时想起那段动人心弦的恋情和表妹炽热的爱。
但是好景不长,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科考结束,元稹没有考中,而白居易却以第四名的好成绩进士及第。这件事对元稹的打击非常大,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他认真分析了自己文战失利的原因,认为是自己沉湎于恋情不能自拔的缘故,他觉得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坚决终止和表妹的恋情。所以,他断绝了和表妹的一切联系,全心全意地复习,准备下一科的考试。
又过了两年,朝廷增加了一次恩科——书判拔萃科,元稹立刻报名参考,白居易也以进士及第的身份参加了此次考试。结果二人同时考中,并同时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
元稹的才能为当时的太子少傅、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韦公经常邀元稹到他府上做客;元稹也希望通过和韦夏卿的交往,进入和达官贵人们来往的圈子。不久,元稹就娶了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韦妻。此时元稹的薪水并不高,他只能在长安城里租下一处小房子作为自己的府邸。为了今后的发展,他刻意去结交各方面的名流显贵。他的微薄俸禄甚至不够支付房租和日常用度,更不用说用于往来应酬了。元稹的妻子韦丛虽然出身名门大家,但却温柔贤惠,她心甘情愿地和丈夫过着拮据的生活。看到丈夫整天忙于交往却衣衫陈旧没有换洗的衣服,她便翻遍了自己陪嫁带来的箱箧,寻找出合适的衣物布料,经过细心剪彩精心缝制改成适合元稹穿的衣服;元稹遇到高兴的事想喝酒,就死皮赖脸地缠着妻子想办法,韦氏看着丈夫嘴馋的样子,从头上拔下金钗交给丈夫去换酒喝。那年秋天遭遇旱灾,长安的柴米油盐价格飞涨,元稹家只好像大家一样,在饭食里掺一些野菜豆叶充饥。他们居住的院子里有一颗古老的槐树,秋天,槐树的叶子落了,妻子韦氏把满地的槐叶扫在一起晒干收起来当柴烧。虽然过着这样贫寒的生活,韦丛却无怨无悔。
韦丛不但细心照顾体贴丈夫,而且善待自己的仆人,她自己则每天吃斋念佛。由于长期的操劳和缺乏营养,韦丛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很快就病倒了。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元稹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名列第一,被授为左拾遗官职。此时他的俸禄大大增加,生活明显改善,但韦氏却因积劳成疾,不久便撒手人寰,此时她和元稹结婚刚满七年,终也只有27岁。
妻子的去世使元稹非常伤心,但他的命运却从此发生了逆转,几年后他便登上监察御史的位子,并且纳了一名美人为妾,接着又娶了名门望族出身的裴淑为妻。此后,元稹的仕途虽算不上一帆风顺,但还是一直在高层调来调去,到了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元稹终于当上了宰相。此时他的俸禄(年薪)已经超过十万。
有一天,元稹独自吃酒的时候,想起了当年韦丛拔下金钗让自己换酒吃的往事,想起二人共同度过的那段艰苦岁月,想起了两人相濡以沫的情感,不禁悲痛万分潸然泪下,于是写下了下面这组著名的诗篇:
《遣悲怀三首》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拨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请欣赏图片——秋韵(旧作,往年这个时候在所住小区摄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