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 l 第五讲 巧论麻黄方&荆防方治疗荨麻疹

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

开放  共享  积极  共赢

  每周五18:00【赵氏皮科知识小课堂】

追更新 · 右上请标星

及时见 · 右下点在看

HELLO~

大家好,又到了周五【小课堂】时间!本周我们一起来学习《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两个治疗荨麻疹的要方——麻黄方荆防方。日日学习,步步提升。

第五讲 巧论麻黄方&荆防方

麻黄方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麻黄、干姜皮、浮萍各3g,杏仁4.5g,白鲜皮、丹参各15g,陈皮、丹皮、僵蚕各9g。

【功效】开腠理,和血止痒。

【主治】慢性荨麻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原书按语本方是赵老医生对慢性荨麻疹的常用经验方之一。从其治疗特点来看,为血虚又外受寒湿之邪传经入里而致的癗。方中以麻黄、杏仁、干姜皮为主药,取其辛温宣肺以开腠理,推邪外出;佐以浮萍、白鲜皮走表而扬散寒湿;丹参、丹皮、白僵蚕(或用白僵蛹代替)养血润肤,和血止痒。陈皮、干姜皮同伍,能理气开胃,醒脾化湿,以期内外兼治;干姜皮与麻黄相配,又能缓和麻黄辛温透发之性,以免大汗伤正。所以本方对于年老因寒湿而引起的急性荨麻疹也可以应用。

本方是赵炳南教授由《伤寒论》麻黄汤化裁而来,可用以治疗由于血虚又外受寒湿所导致的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

麻黄方,有开腠理,和血止痒之功效,主治慢性荨麻疹血虚寒湿证,病机为外有寒湿,内有血虚,临床症见风团反复发作,病程相对较长,风团色淡,遇冷加重,或年老体弱、阴血亏虚之人患荨麻疹,舌淡,苔白,脉浮紧等。

本方是一个表里同治的方剂,外有寒湿之邪久稽,耗伤阴血;或本就阴血亏少,使寒湿之邪不易祛除,皮疹反复发作。故本方适于慢性荨麻疹;或急性荨麻疹证属阴血亏虚者,如老年人等。

不仅如此,本方还可用于治疗血虚又外受寒湿所导致的其他皮肤病,临床以瘙痒为主要表现,病程一般较长,伴有血虚等症状,如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等。一些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辨证属血虚外受风寒者,也可辨证使用。

关于本方中的麻黄,其功效不仅是散风,更重要的是祛湿。麻黄本就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尤其对于存在于皮肤的表湿疗效显著,而此种存在于皮肤体表之风湿,往往正是一些顽固、剧烈瘙痒的根源所在。故麻黄方以及含麻黄的方剂对于一些慢性、顽固、剧烈的瘙痒性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只要辨证准确,使用正确,不会因为辛温发散而加重瘙痒和皮疹。

本方可以看成是“麻黄类方”的一部分,“麻黄类方”出自于《伤寒论》,包括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我们不妨将麻黄方与其他“麻黄类方”对比学习。

“麻黄类方”中大多含有麻黄、杏仁、甘草等药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不同之处在于,麻黄汤配伍桂枝、甘草,发汗之力强,为治疗风寒表实无汗之方;麻杏石甘汤,配伍石膏、甘草,内清阳明大热,主治表寒里热证;麻杏薏甘汤,配伍薏苡仁、甘草,内祛湿邪,主治表寒里湿之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配伍连翘、赤小豆、大枣、桑白皮、生姜,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湿热内蕴、表邪不解之证。以上诸方皆有治疗荨麻疹的机会,可以辨证选用。另外,麻黄方也不是仅仅针对荨麻疹,凡是病机为内有血虚外有寒湿的皮肤病,甚至其他科疾病,都可辨证选用。

本方是风湿搏于血分的代表方。本方药性温和而偏凉,不可望文生义而以为此方是辛温解表之剂而弃之不用。本方可以治疗表闭、风湿、血不和的证候。麻黄3g,无桂枝配伍,开腠理而不发汗,可以放心使用。本方常用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皮损干燥,色泽暗红,浸润不深,瘙痒明显者,也能起到良好效果。如果瘙痒剧烈,则以全虫方加养血之品为后备。

【方歌】

血虚寒湿麻黄方,

姜皮杏仁浮萍僵,

鲜皮陈皮丹参皮,

老年慢性瘾疹康。

荆防方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荆芥穗6g,防风6g,僵蚕6g,浮萍6g,生甘草6g,金银花12g,牛蒡子9g,丹皮9g,生地9g,黄芩9g,薄荷4.5g,蝉蜕4.5g。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主治】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原书按语本方是赵老医生治疗急性荨麻疹的常用经验方。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要药。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宣在表之风邪,用防风必用荆芥;薄荷清轻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其气清虚,善于透发。以上四味主药,清热疏风,表散的作用较强,因而赵老视为本方的第一线辛散解表清热药组;而牛蒡子、浮萍、僵蚕为第二线药组,作用稍缓。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浮萍轻浮升散,善开毛窍;僵蚕祛风散结,单用也可治风疮瘾疹。协助上述四味主药以透达表热之邪。金银花、黄芩解毒清肺热以泄皮毛之邪;丹皮、干生地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本方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的,为病程在一个月以内的专用方。若见恶寒重,发热轻,风团皮损偏白者属于风寒,本方去薄荷,重用荆芥,另加干姜皮也可使用。若服用一二剂后皮损逐渐消退,可以减去第一线药组,以免辛散太过大汗伤气。若兼见髙热不必另加其他药物,但可增加服药的次数,每日服药4次。若兼见吐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时,可加服周氏回生丹,每次7~10粒,效果较好。

荆防方所治之荨麻疹,以急性风热者为宜,证见风团初起,发病急骤,风团色红灼热痒剧,遇热明显,可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以及呕吐、腹痛等症状,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一些慢性荨麻疹,证见以上风热证候者,也可加减使用。

荆防方源自《外科正宗》之消风散。消风散由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组成,有养血祛风,清热燥湿之功效,原书主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等病症。

现代中医外科或皮肤科教材中,大多以消风散治疗荨麻疹(瘾疹病)风热证者。但消风散实为“复方”,包含祛风、除湿、清热凉血、养血等诸多功效的药物,并非单纯疏散风热,故赵老将此方进行化裁。去掉养血润燥之当归、胡麻,祛湿之苍术、木通,清热之石膏、知母;加入浮萍、薄荷、僵蚕、金银花等以加强清热解表之力;加入丹皮凉血,黄芩清上焦肺热。荆防方之功效专于疏风解表,清热止痒,较之消风散更适于荨麻疹风热初起之证。

事实上,古今医家用消风散治疗荨麻疹(瘾疹病)风热证,也有类似的化裁,如广安门医院朱仁康教授,将《外科正宗》消风散化裁为“凉血消风散”和“养血消风散”,分别针对血热生风、风燥诸证和血虚风燥证。日本汉方治疗荨麻疹风热证也常用消风散加减。这些经验可以与荆防方一并理解和记忆。

本方由五部分组成:

荆芥穗、防风——散风

蝉蜕、僵蚕——取升降散之意宣泻郁火

浮萍、薄荷——散风热

生甘草、金银花、牛蒡子——解毒

丹皮、生地、黄芩——凉血

临证可以灵活加减。本方主治热邪郁积,不能透达,其中荆芥、防风非必选之品,适用于表闭明显的情况,如果有汗、脉不紧,可以不用。如果口干明显可以加生石膏;大便干有蝉蜕、僵蚕足矣,如果畏惧蛋白过敏,可以大黄替代之。

【方歌】

荆防薄荷与蝉衣,

再加牛子蚕萍俱,

银花芩地丹皮草,

风热急荨服之宜。

【典型医案】

案1:荆防方治疗药物过敏性皮肤疾患案。

申某,男,34岁。初诊日期:1971年12月1日。

主诉:面部红肿作痒3日。

现病史:前日晚上因患痢疾服“四环素”6片,第2日发现面部瘙痒,手部也发痒,灼热,随后开始肿胀,眼肿不能睁开,大便干燥而且有脓液,尿黄,饮食不香。

既往史:无过敏史,以前曾服过“四环素”无反应。

检查:颜面部及双手高度肿胀、发红,皮肤可见散在粉红色之丘疹,双眼因上、下睑高度肿胀而不能睁开。

脉象:弦细稍数。

舌象:苔薄黄,舌质红。

西医诊断:过敏性药疹。

中医辨证:湿热结毒,外感风邪,发为湿毒疡。

立法:清热凉血解毒,疏风解表。

处方:

黄芩9g生石膏30g赤芍9g泽泻9g

芥穗9g防风9g薄荷9g酒军9g

二诊:1971年12月3日。服上方2剂后,面部肿胀渐消,红斑渐退,未见新生丘疹,纳食已香,大便通畅,小便黄赤,表证已解,湿热未清。前方减去芥穗、薄荷、赤芍,加车前草30g,白术9g,再进3剂。

三诊:1971年12月6日。颜面部及双手红肿大部已消退,皮肤稍红,痒感减轻,皮肤有轻度脱屑,口稍干,脉稍数,舌苔白稍黄。因热过盛而煎灼阴液,前方去泽泻、车前草、防风、白术,佐以养阴生津的麦冬、石斛、知母,再加藿香、佩兰,以升清降浊,芳香化湿。服5剂后,症状全解,临床治愈。

本案表现为表里俱热,所用的法则为表里双解。方中薄荷、芥穗、防风解表散风热;黄芩、生石膏、赤芍清气分热,凉血解毒;酒军清胃肠积热。面部肿消,大便已通,为热象见解,进而利湿,最后佐以养阴和芳香醒脾之剂以治本。

案2:银翘散治疗药物过敏性皮肤疾患案。

刘某,女,33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17日。

主诉:颜面灼热潮红、肿胀起疱4天。

现病史:5天前的下午面部擦清凉油后,该部即发红作痒。第2天面部肿胀,潮红,有小水疱,奇痒难忍。当天赴某医院就诊,经内服药及外用药后疗效不明显,面部症状不解,夜不能眠,胃纳不香,大便干燥,小便色赤。

检查:颜面部潮红肿胀,分布有大小不等密集小水疱,双眼睑肿胀明显,二目难睁,精神不振,触及面部有灼热感。

脉象:弦滑而数。

舌象:苔白,舌质绛。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

中医辨证:湿热结毒,发为湿毒疡。

立法: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处方:

金银花15g连翘12g菊花9g大青叶12g

炒山栀6g黄芩6g板蓝根12g赤芍9g

竹叶6g六一散12g桑叶6g蒲公英9g

二诊:外用马齿苋120g,黄柏60g,分4次煎水湿敷。另用甘草油调新三妙散30g,冰片1.5g,外涂患处。

三诊:1965年7月19日。服药2剂后,颜面红肿显著消退,水疱缩小,胀感减轻,胃纳已复,大便已正常。舌苔白,舌质红,脉弦滑略数,故继以前法,内外药均同前。

四诊:1965年7月22日。面部肿胀全消,仅有轻度发红,成小片脱屑,微痒,舌苔白,舌质红,脉弦滑。

处方:

金银花12g连翘9g菊花6g白鲜皮9g

地肤子9g黄芩6g大生地12g鲜茅根15g

竹叶6g炒稻芽9g赤芍药9g橘皮6g

五诊:1965年7月27日。服药3剂后,面部肿消红退,轻微作痒,饮食、二便如常,舌苔白,质淡红,脉弦滑。拟方调理善后:蒲公英60g,茵陈15g,均分7次煎水代茶饮。

原书按语本案系因皮肤接触了外用药物而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其特点是接触后发痒较快,接触的部位发病,不接触的部位不发病。赵老认为本病属于湿毒疡的范围,因内有蕴湿,外受毒邪,化热而致。在临证时要辨别湿、热、毒邪的轻、重、缓、急进行治疗。本案热偏盛,所以重用清热佐以利湿。因其为接触药物而引起的过敏症状,所以局部处理很重要。如局部用药不当,也可引起过敏,反而使病情加重。

银翘散&荆防方

银翘散去豆豉、荆芥,加丹皮、大青叶的加减,与荆防方立法相似。银翘散出自清·吴瑭《温病条辨》,由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组成,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风温初起,为治疗风热表证的代表方剂。

荆防方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痒的功效,主治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属风热证者。

以上二方,均含有荆芥穗、金银花、牛蒡子、生甘草、薄荷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均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效。在此基础上银翘散用连翘清热解毒,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豆豉轻微发汗解表,以及芦根、竹叶清热生津。适用于风温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等症。而荆防方用僵蚕、蝉蜕辛凉散风,防风、浮萍疏风解表,黄芩上清肺热,丹皮、生地内清血热而消斑,适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之邪以身发瘾疹、瘙痒等表现为主者。

END

周末快乐

本文内容来源于《赵炳南验方十一讲》

责任编辑:江雅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