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土家十三寨”为什么如此火,“80后”搞活古村落旅游用了这几招

何森林(2020年度重庆市“百名新型职业农民”)

生于1989年,个子不高、身材敦实、皮肤黝黑,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和在《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对象申报表》上的登记照比起来,他看起来要年轻好几岁。

“照片是以前拍的。以前我在建筑工地上打工,风吹日晒,看起来显老。现在斯文了不少。”他这样解释道。
越变越“斯文”的何森林,现在是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寨情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旗下运营着一个年产值近千万元的乡村旅游产业项目,还拥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土家十三寨”。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从一个建筑工人到一个小有所成的创业人士,何森林仅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他是怎么做到的?何森林的秘诀是:遵循“创业三字经”——
“勇”——在认准形势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勇气迈出进军陌生行业的第一步,是否能“跨界”开辟新天地的前提。
从大学毕业一直到2015年,何森林一直在山东的建筑工地上打工。
2015年,饱受思乡之苦的他回到故乡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开始靠做小生意糊口。
彼时,新建村正在迎来一个发展“风口”——因为毗邻著名景区小南海,新建村正依托本地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土家十三寨”,积极吸附来自小南海的大量辐射客流。
经过几年的建设,土家十三寨初具雏形,在逐渐旺盛的客流带动下,新建村也相继开设了数十家农家乐。
在何森林面前,一个绝佳的商机由此凸显。
瞅准土家十三寨娱乐项目较少的“短板”,何森林投钱买来中世纪风格的仿古马车和马匹,正式向乡村旅游“跨界”。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何森林在村里绝对算得上“文化人”。在马车项目小赚了一笔之后,他又开始研究政策和市场行情。
经过对各级政策和乡村旅游市场的研究,何森林惊喜地发现,近年来,中央和重庆、黔江各级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随着硬件建设和配套项目逐渐齐全,十三寨景区的生意必将持续高涨。
何森林为学员讲解民俗博物馆
这让他生出了更大的“野心”:“客人来了,吃喝玩乐都要花钱——如果能注册一个市场主体,全面抢占'吃喝玩乐’阵地,必定大有可为。”
2016年,他把这个想法和志同道合的表弟一说,兄弟两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合伙成立一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加大对十三寨景区的后续投入,从这块迅速扩大的“蛋糕”上分得更多份额。
2017年2月,“寨情”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何森林任理事长。
同年,他参加了由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旅游培训班,从经营管理水平到烹饪技巧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至此,这位前建筑工完成了人身的一次重大转型。
有朋友问他:“进入完全陌生的行业,你心里有底不?”
何森林轻描淡写地说:“政策和行业发展前景很好,只要认准方向、精耕细作,一定不会差。”

何森林为学员培训餐饮接待注意事项

“智”——能够敏锐洞察和感知市场“风口”,并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自身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才能把握改革发展大势赋予的机遇。
“寨情旅游”成立之初,何森林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问题。
“合作社负责联系各大旅行社,把外地客源'揽’到村里——然而,客源有了,借贷却又成了问题。”何森林说。
原来,新建村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家农家乐,但采取的都是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小农模式”,不仅导致了价格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住宿、卫生和餐饮安全也堪忧,极大削弱了土家十三寨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
针对这个问题,何森林决定发动一场“闪击战”——按照统一标准,对全村数十家农家乐进行整合,由合作社制定标准、统一建设、统一揽客、共同经营。
为了说服农家乐业主加入合作社,何森林和同事们当起了“说客”,频频进村入户,给乡亲们算起了经济账——
“建设标准化农家乐,你自己几乎不用投钱。”
“合作社揽到客源之后,会将客人公平安排到各个'加盟’的农家乐——如果哪家不听招呼、服务不周到,下次自然也就没有客人了。”
“按照合作社的标准搞好卫生,客人来了心情更好,下次也就有了'回头客’。”
……
在他苦口婆心地开导下,全村五十多户农家乐相继和“寨情旅游”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2017年3月8日,妇女节,开业仅一个月的“寨情旅游”,便集合全村旅游接待资源与一身,正式迎客。
十三寨已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旅”重要的基地
合作社经营初战告捷,何森林却没空庆祝。
“接待能力仅仅是基础,旅游服务项目越多,赚钱的阵地也才越多——要做好乡村旅游,还必须优化服务供给、不断丰富旅游配套项目。”
为此,“寨情旅游”又开始了一场持续至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供给——
一是注册“土家十三寨”商标,在各个农家乐入驻土特产,一年卖出了上百万元土特产。二是拓展大客户,广泛招揽拓展训练和晚会等大型活动。三是研学旅游的探路。
在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组合拳”中,何森林最看重的是研学旅游。
“旅游业界有句行话,叫'要赚老人和小孩的钱’——康养旅游主要赚的是'老人的钱’,而研学旅游主要赚的就是'孩子的钱’。”提到“研学旅游”,何森林立即口若悬河,“研学旅游是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绝对热点。在日本、欧洲、美国等相对发达的旅游市场,研学旅游已经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而在我国,这个全新的旅游门类才刚刚起步。”
瞄准这个全新热点,“寨情旅游”结合土家十三寨及附近地区的民俗旅游、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资源,推出了植物科普、农耕文化、盐茶古道文化、土家民俗文化、红军革命文化等一系列研学旅游课程。
在这样的实战策略指引下,何森林团队迅速打造了覆盖全年、“没有淡季”的旅游服务供给序列。2019年上半年,“寨情旅游”仅研学旅游一项,就接待游客上万人次。而在2018年,“寨情旅游”共实现产值近千万元。2020年,为了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转换思路,由传统的旅游接待转变为考察接待及考察培训。十三寨新建村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吸引了区内外考察团到十三寨考察交流,为十三寨带来了人气,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老百姓增收。

十三寨已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旅”重要的基地

“义”——自己富了,也要帮助父老乡亲一起富,这既是农民企业家共有的情怀,也是中国创业群体共有的信念。
2019年5月,新建村迎来了一群小游客——来自黔江城区某小学的孩子们。
在新建村的红军烈士墓和寻常农家,孩子们瞻仰了烈士长眠之地,倾听了烈士们的革命事迹,又在农家吃了农家饭、做了农活,体验了一把“田园生活”。
这样的研学旅游项目,已经成为“寨情旅游”的一张“金字招牌”。
“提供旅游服务,我们宗旨是'游有所值’——就以研学旅游来说,合作社就始终致力于提供真正以'游’促'学’的研学体验,让研学旅游名能符实。”何森林说。
曾有人问:“别人搞旅游就是'吃喝照相走一遭、旅游产品买两包’——你为啥要这么费劲?”
何森林的回答是:“提供优质旅游产品,既是为自身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也是对诚信和道义的坚持。”
而对于何森林和他的创业团队而言,对于“义”的坚持并不仅仅体现在服务上。2017年下半年,“寨情旅游”成立才几个月,新建村村集体便入股资金,成为大股东,并派驻监事对合作社经营进行监督。
这次股权结构调整,在让“寨情旅游”变身村集体控股市场主体的同时,也赋予了何森林团队一项神圣的使命——通过发展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惠及更多父老乡亲。
随着业务量水涨船高,“寨情旅游”对道义的坚持也开始产生辐射效应——截至2018年底,“寨情旅游”已经对本村“股东”进行分红。随着十三寨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壮大,何森林将利用更多的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为十三寨的发展、老百姓的增收出更多的力,作更多的贡献。
对于未来,何森林踌躇满志。“目前,我正在以合作社名义起草土家十三寨及各个配套景点的'精准包装’方案——如果方案能够付诸实行,那么土家十三寨就将实现从经营'面’向精耕细作'点’的转变!”
笑着说出这句话,这个皮肤有黑的前建筑工人脸上溢满了笑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