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人口政策,魏蜀吴三国出奇地一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年代,也是百姓生活最为艰难的一个年代之一。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等原因,人口锐减了十分之九。具体数字我就不贴出来了,大家可自己去查一查相关数据。不过今天我要说的是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政策。
我认为三国时代的人口政策,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肆意消耗,完全不重视
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之间,中国的人口数量在急剧锐减。从黄巾之乱开始,朝廷跟地方军阀平定他们的过程中,都是血腥镇压为主。往往都是几万几万乃至十几万地斩杀,这直接导致了中原地区人口锐减;再加上北边的乌桓时常作乱,掠夺走一部分人口,使得中原人口更少了。
而后的中原混战,袁绍、公孙瓒、曹操、袁术、吕布、陶谦、刘备等人在这里打来打去,也消耗掉了很大一部分人口。而且要命的是,战乱使得生产停滞了,经常缺粮,饥荒不断。可以说中原的人口是在被肆意消耗的,是一个灾难性的损失。而后的韩遂、边章之乱,又导致了关中大乱,饿死了不少百姓,也产生了大量的流民问题。这些流民一部分跑到西凉去,另外一部分跑到东州,继续被军阀们收纳,用于战争。
所以这个阶段是对人口不重视的阶段,也是一个悲剧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开始重视,但未完全重视
中原混战的时候,各路军阀往往会因为兵力或者粮食短缺问题而为难,所以也有部分军阀开始稍微重视一下人口问题。比如曹操收编黄巾三十余万,成为其起家的资本,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而且袁绍也有类似的举措,甚至把主意打到胡人身上,所以袁绍一方的势力,很多乌桓人、匈奴人。曹操与袁绍是中原军阀的最突出的代表,但二者区别很大。袁绍对待农民相对较为宽松一点,而曹操则要严厉得多。
有这么一件事,说的是袁绍被曹操消灭之后。那些袁绍地盘的农民很多逃入山里的,后来他们跑来向曹操投降,结果曹操没答应。但曹操仍旧放他们走,而且之后派兵进山去抓人,然后再杀掉。虽然曹操的目的在于威慑叛变他的人,但此举也充分暴露出了早年的曹操对人口政策的轻视。而且从曹操打陶谦屠三城,打袁绍坑杀8万降兵,这些事情都可以看得出来。
一直到曹操逐渐统一北方的时候,特别是跟袁绍对抗的时候,才逐渐意识到人口的重要性,才逐渐重视起来。所以才有了屯田、屯人口的做法,曹魏的政权才逐渐稳定。
第三个阶段:珍惜人口,甚至略对敌对势力的人口
曹操的屯田分军屯跟民屯,对生产恢复帮助很大,因而东吴跟蜀汉也都学去了。比如东吴对山越作战,常把山越的人口迁徙集中起来,设立郡县,这就是屯田屯人口的做法之一。东吴光光军队,就从山越人征了十万多,给东吴增加的人口就更不用说了。
屯田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流民集中起来。东汉末年各种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因逃难而产生了大量的流民。这些流民很多是未被官方统计进去的,他们或依附在汉人或者羌人、乌桓人身上,或是自立为贼等着被官方平定,或是在逃难途中饿死、病死。
所以屯田可以将他们吸收进来,效率是很高的。举个例子,关中地区经历韩遂边章之乱、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等等一系列事件,人口锐减,产生了很多流民。曹操派钟繇镇守关中,钟繇就是利用屯田的便利,将这些流民集中起来,充实关中的人口的。关中的人口恢复了,使得曹魏能有效地防御蜀汉从陇右一带攻来,可谓是功不可没。
所以这一个阶段的人口政策是开始逐渐成熟了,而且不管是魏蜀吴三方都很喜欢掠夺敌对势力的人口。比如曹操打汉中张鲁以及跟刘备争夺汉中的时候,也把汉中的人口迁徙走了很多到关中地区;再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马谡失街亭之后,不得不战略性撤退的时候,也迁走了西城三千多户人口;姜维北伐中原的时候,也学过老师诸葛孔明先生,做了类似的事情;东吴在北伐徐州的时候,也效仿过。
三国时代的人口政策的演变对我们的启发
三国时代的人口政策的演变,我们可以总结出人口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维持稳定的人口数量,应当当作一个战略性的目标来完成。在今天我们的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的事实面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好好想想给年轻人松绑,好让人口政策能稳定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