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历史 戚姬墓、庙建地分析
戚姬墓、庙建地分析
一.六处戚姬墓、庙何处为真?
戚姬死后葬于何处,史书并未有明确记载。现存的戚姬墓、庙遗址很多,主要的罗列于后:
1、山东定陶戚姬墓与戚姬寺。
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城东北十二华里,相传汉文帝即位后建祠庙纪念戚夫人,后世称之为“戚姬寺”,占地面积五市亩。戚姬寺遗址于2006年12月7日入选“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定陶县志》记载:“戚姬村,在县北十五里,戚夫人故里。”“因有戚姬墓,故积壤成阜,后建寺于高堌之上,称戚堌寺,后称戚姬寺。”今天这座戚堌寺尚存,在寺的后面还有一个小土丘,就是所谓的戚夫人墓了。“戚堌晚鸦”为定陶古八景之一。
2、江苏睢宁戚姬墓与戚姬苑。
戚姬苑位于江苏省睢宁县梁集镇戚姬村彭庄,西渭河东岸。苑中有戚姬墓。戚姬苑相传建自汉时,何年无可考,但今苑址犹存,有三间偏殿和“汉碑”一块。《光绪睢宁县志稿》记载:“戚姬苑,在县东北,相传为戚夫人生处。”现为江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山东汶上戚姬庙。
汶上戚姬村位于济宁市汶上县军屯乡北部,大汶河南岸,当地流传着“戚姬娘娘”的故事,汶上人民对戚姬的遭遇痛心疾首,为怀念戚夫人修建了戚姬庙,并命村名为“戚姬村”。
4、安徽泗县戚姬庙。
泗县戚姬庙位于宿州市泗县长沟镇戚庙村,《虹县志》、《泗虹合志》、《泗州志》均记载虹县西三十五里有戚夫人墓,墓碑和戚姬庙无存。墓碑图片见《泗州游韵》一书。
5、陕西洋县戚姬墓与戚姬庙
洋县戚姬墓位于汉中市洋县城西4公里戚氏村,另有一说,西乡县东南12公里的观音庙原址即汉之戚姬庙。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高祖得而宠之,夫人思慕本乡,追求洋川米,帝为驿致长安。蠲复其乡,更名曰洋川县,故又曰其地为祥川”,此为现在所见到最早的记载戚姬出生地的史料。《汉中记》也说:“洋川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
6、陕西咸阳戚姬墓
这是目前对戚夫人墓方位的比较公认的看法,最早记录咸阳戚夫人墓位置的史料是宋代。宋代方志地理学家宋敏求撰《长安志》,在《长安志》咸阳条目下有:“戚夫人墓在县西十五里。”。在宋太宗敕撰编辑而成的历史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中,也记有:“戚夫人墓在咸阳县西一十五里。”的记载。再就是清道光十六年的《咸阳县志》和民国时期修撰的《新修咸阳县志》,二者都载明“戚夫人墓在县东三十五里,长陵之东,吕后陵之下。”两者矛盾明显,一般来说,史料中早期的记载更接近于真实。但目前学界却认为,戚姬墓在长陵东南的佰家嘴村西塬边上,为覆斗形汉冢,且立了文保碑,不知根据何在。
航拍的佰家嘴戚夫人墓
作为后世人们因为同情戚姬而修建之庙,我们不能说那一座庙为假,就像遍地都是的关帝庙我们不能说那一座为假一样。但是,作为戚姬墓却只能有一处为真。那么,上述各处那个戚姬墓为真呢?答案是唯一的,戚姬只能葬在咸阳原上。理由很简单,古人视死如生,按照汉代规制,戚姬既然嫁了高祖,又是高祖宠爱的夫人,她的灵魂也该陪伴高祖。按照《汉旧仪》的制度,即使吕后因为仇恨不许葬于后妃墓园,也必须葬于长陵所在的咸阳原。如果文帝下旨为戚姬立庙祭祀,也应在戚姬墓附近。至于其他各地以戚姬出生地等为由,说文帝让在当地安葬建庙,礼制上说不通,时间上也说不通(文帝继位已经是戚姬死后14年了)。况且,除定陶外,其他各地是戚姬故里都没有历史根据,这些已有公论,我们就不赘述了。
二.戚姬墓在佰家嘴西侧塬边之说缺乏凭据。
戚姬庙在长陵所在的咸阳原上这个没有疑义,但戚姬墓在佰家嘴村这个位置却值得商榷。
首先,在《汉旧仪》中有这样的记录,“西汉天子即位第一年为陵,余地为西园后陵,再次为婕妤夫人美人等墓。”此外按照西汉的制度,帝陵的陪葬墓几乎都分布在帝陵的北侧和东侧,西侧的陪葬墓很少,且一定是与皇帝关系亲密的宠妃,至于南侧,基本上是没有陪葬墓的。(比较例外的是杜陵和灞陵,因为这两座墓的形制比较特殊,与渭北的九座帝陵在形制上是对称的关系,因此他们的皇后陵和陪葬墓的分布,与渭北的九座帝陵不同。)佰家嘴上的戚姬墓基本就位于长陵和吕后陵正南,与汉制不符。
其次,高祖去世后,继位的惠帝仁厚懦弱,尤其是孝惠二年夏,吕后以戚夫人为人彘,孝惠帝见之,病岁余,从此不理朝政,一切皆由吕后决定。从公元前195年~前180年,吕后独掌朝廷大权15年。十五年间对于原刘邦所宠幸之妃嫔,除戚姬外都只进行常规处理,如有子者跟其子就国就封为王太后。吕后既然对戚姬恨之入骨,能以“非人所为”的“人彘”残害戚姬,当然也绝不会让戚姬陪葬于长陵。所以,戚姬葬于“长陵之东,吕后陵之下”的佰家嘴应无可能。到文帝继位时戚姬已经死去十五年了,移葬的可能性很小。
再次,戚姬墓在佰家嘴西侧没有任何文献或实物依据。关于戚姬墓在长陵南侧的说法,首见于清道光《咸阳县志》,在此之前,包括乾隆《咸阳县志》在内的历代各种史志中都没有记载说明,更不见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而最早明确说明戚姬墓的史料是宋代地理学家宋敏球的《长安志》,但《长安志》卷十三的咸阳条目下却是“戚夫人墓在(咸阳)县西十五里” 。这与该书“汉高祖长陵在县东三十五里”绝对背离,而佰家嘴在长陵南偏东,这只能说明戚姬墓不会在佰家嘴。修撰于清道光十六年的《咸阳县志》首次记载:“戚夫人墓在县东三十五里,长陵之东,吕后陵之下”。但却没有说明其任何历史依据,民国时期修撰的《新修咸阳县志》照搬道光县志说法,更无任何根据,且二志远晚于《长安志》。一般来说,距事件发生时间越近的越可能接近事件真相,考古学家以此二志为据将位于长陵南面的柏家咀村西侧塬边上的一座覆斗形汉冢定义为戚夫人墓,并立了文保碑,显然不能服人。还有就是佰家嘴这座所谓的戚姬墓,考古工作者曾因其有盗洞而进行过考察,但始终没有发现任何可证明是戚姬墓的实物,甚至连该墓安葬的是女人的证据都没有找到。
根据以上分析,戚姬墓在佰家嘴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那么,戚姬墓可能在什么地方呢?
三.戚夫人墓与戚夫人庙在坡刘村戚山上
与以上六处不同,咸阳民间祖辈相传,戚夫人墓与戚夫人庙都在坡刘村西突出的高地——戚山上。
在咸阳市渭城区渭城镇(今秦汉新城渭城办)坡刘村西有一向南突出高地,当地人叫其名为戚山或戚家山。在戚山上有一相当宽的深沟,当地人称戚家沟。深沟北部宽敞如庭院,南部环绕着一块方形高地,为戚山最高点,形如孤岛,岛上建庙,叫戚山寺(今沟、岛已不存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戚山平面图
戚山寺因建于戚山最高点上,无论从那方面看都高大雄伟,尤其从南面向北仰视,给人以高山仰止,心灵震撼的感觉。文革之前该庙尚存,文革期间毁掉,文革后当地善男信女捐款曾重建。今移建于沟西低洼处,寺院虽大,但没有了原先的气势。当地传说,该庙前身就是戚夫人庙,由文帝下令所建,距今已经2000多年了。
戚山寺旧址(西侧)
新建戚山寺
戚山远眺
四. 历史文献《长安志》分析。
截至目前,戚姬墓在咸阳原上最主要的文献根据就是宋敏球的《长安志》,依据该志分析,戚夫人墓就在戚山上。
宋敏球的《长安志》中关于戚姬墓位置的说法有相互矛盾的两处。其一为《长安志》中的《咸阳古迹图》。该图照录于后。
《长安志》中的《咸阳古迹图》
按照上图,戚姬墓在宋咸阳城的东偏北面,汉景帝阳陵之东,汉惠帝安陵之西。
其二为《长安志卷十三》咸阳篇,原文为:“戚夫人冢在县西十五里”。与《咸阳古迹图》相左。
同在一书中,出现完全相左的两个位置,那么这两者必有一错。依据《长安志》中的帝陵位置记述,参照今天考古肯定的帝陵位置,笔者觉得是后者记述有误。
同样是在《长安志卷十三》咸阳篇中,关于汉代陵冢还有以下记述:“汉高祖长陵在县东三十五里”,“惠帝安陵在县东三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在县东北二十里)”,“景帝阳陵在县东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在县东四十里)”,“哀帝义陵在县西八里(元和郡县图志在县北八里)”。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由东至西的汉帝陵依次为景帝刘启阳陵、高祖刘邦长陵、惠帝刘盈安陵、哀帝刘欣义陵。元帝刘奭渭陵、平帝刘衎康陵、成帝刘骜延陵、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武帝刘彻茂陵。
咸阳原上西汉帝陵分布图
将今天已经完全确定的汉帝陵排列顺序与《长安志》记述相比较,显然,《长安志》是将哀帝义陵误以为景帝阳陵,实际应为哀帝义陵在县东十五里。而《长安志卷十三》所述景帝阳陵位置后面括号里标注的《元和郡县图志》的说明“在县东四十里”才是正确的。这样看,按照《咸阳古迹图》,戚夫人墓应在哀帝义陵与惠帝安陵之间。
以《咸阳古迹图》与现实的汉帝陵排列顺序、以及《长安志卷十三》咸阳篇中其他帝陵的方位说明为据矫正,《长安志卷十三》中“戚夫人冢在县西十五里”应该为“戚夫人冢在县东十五里”之误。
如果“戚夫人冢在县东十五里”,依据《长安志》误将哀帝义陵作为景帝阳陵,则戚夫人冢应与哀帝义陵同在县东十五里。按此表述,戚夫人墓就应在哀帝义陵附近。恰巧,在哀帝义陵之南约千米就是戚山。戚山上现在存有五个个汉冢(据当地人说早先有十几个)。根据坡刘村村民记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戚家沟北部东侧,原村民朱纪元的窑洞崖背上还存有一汉冢,后被生产队作为土肥挖掉撒于田野中。此冢虽不高大,但咸阳民间辈辈相传说该冢就是戚夫人墓。
该冢是否为戚姬墓无法考证(除非发掘),但咸阳民间这样说却也不是空穴来风,关键就是戚山这个地名。
我们中国的地名基本是以地理形势与居住人姓氏结合定名。戚山之“戚”肯定为姓氏。但我们查遍戚山方圆数十里都没有姓戚的家族,而查遍古今咸阳史志,也没有记载有戚姓家族在戚山住过,所以这戚山地名是因为有戚姓人住过而得名可能性不大。那么,戚山之“戚”从何而来,唯一的可能就是这里埋葬着戚姓人氏。
五.戚山之名源于戚夫人墓。
为什么这样说呢?问题就出在戚山这个名称上。
山字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的部分,《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由本意引申出“大”的含义,又引申出坟墓含义,因为坟墓是以土堆集而成的隆起部分。《汉典》对山就有这样的一条明确解释:“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唐·李华《含元殿赋》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靡迤秦山,陂陀汉陵。”前面引述的重要文献《长安志》就称汉帝陵墓为“山”。如《长安志卷十三》中记述高祖长陵说:“山东西广一百二十步,高十三丈。”记述景帝阳陵说:“山方一百二十步,高四十丈。”这两处的“山”都指陵墓。事实上很多古籍也都有“长陵,又叫长山”的说法。
从山是坟墓、陵冢的释义出发,那么,顾名思义,戚山就是戚墓或戚冢,即戚姓人的墓。这就是说,坡刘村西这块高地被称为戚山,就是因为高地上葬有戚姓人氏,且应是著名的戚姓人氏。那么,这个戚山(墓)墓主是谁?如前分析,《长安志卷十三》中“戚夫人墓在县西十五里”应为“在县东十五里“,“景帝阳陵在县东十五里”应为哀帝义陵“在县东十五里“,两者都在县东十五里,则戚姬墓在戚山上应该没有疑义。而村民所指戚夫人冢极有可能就是戚姬墓。
从《长安志》、咸阳民间传说以及戚山地名考证,结论几乎完全可以肯定,戚山的本意就是戚夫人墓,戚山或戚家山的地名就源于戚夫人墓修建于今之戚山上。
在戚山寺北的戚家沟深约数丈,宽约三四十丈,坡刘村第五组村民原来就在沟底凿窑而居。据戚家山村民讲,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有人从村民朱纪元原住窑洞(该组全体村民于上世纪60年代统一搬迁到沟东北方向戚山上平地居住)盗挖该冢,墓内只有一个当地人称之为瓦瓮的陶瓮,瓮中一些骨头。联想到戚姬被作为人彘作践而死,此种简陋葬式与之相符,此墓极有可能就是戚姬之墓。另据村民讲,朱纪元在世时曾持一直径约为30公分的玉璧给人看,说是他挖厨房的小窑时挖出来的,想来这也可能与他家崖背上的墓冢有关。
如前所述,该冢在沟东,慈惠庵在沟中孤岛上,结合汉代在墓前修庙祭祀的规制,如果慈惠庵旧址就是曾经的戚姬庙,该冢即戚夫人墓的可能极大。
当然,这里的结论还是依据文献与地名所进行的推测,最终的准确结论还需要文管部门掘墓考证。
这里顺便说一下,较早的宋代文献与咸阳民间传说一致,认为戚夫人墓在戚山上。清末道光与民国咸阳县志与今天的文保部门一致,认为戚夫人墓在百家嘴坡上。我们认为前者的可能性远大于后者,这里有一个资料可以参考。根据咸阳民间传说,董贤墓应在坡刘村北,即坡刘村人所说的老实巴冢,但文保部门认为是在义陵东北之司家庄附近,且立有文宝碑一通。但经过考古发掘,已经明确义陵东北之文管部门认定的董贤墓为假,实际是秦代诸侯大墓。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文管部门的认定就轻易否定戚山的戚夫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