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往事之二
现在如果你介绍学府,说“就是海岸城正对面的学校啊”,大家都会说一声“哦~!”仿佛“海岸城”是一个天经地义的存在。
事实上,2003年学府对面是一大片青青草。如今的地标式建筑海岸城购物中心,要到2007年12月才开业,那时学府中学已经是一家“四年老店”了。
那时学府人眼中的“宇宙中心”是海雅百货。
海雅百货1999年开业,它的东边基本是一片荒芜。有时晚上被朋友送回家,大老远就望见一个高大明亮的建筑,突兀地立在四周的黑暗里,那就是海雅百货了。再往东去就不怎么有路灯,黑魆魆的,反正车迹罕至。
学府小小的门脸儿就坐落在那片黑暗里,校门口亮着小小的灯。门前青草地上人影憧憧,或坐或卧倒是有不少人。
放工了,歇歇脚,聊聊天,吃个盒饭——若再来上支啤酒或汽水,便称得上是个逍遥惬意的晚上了。
这里聚集的是城市的草根阶层,年轻的笑声时时在草地各处扬起,正是不以为苦的年纪。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慷慨照耀,慈悲吹拂。
我曾不止一次在那片草地上坐着。
草地那么大,夜空比草地还要大,我感觉着自己在天底下的渺小,却并不自觉卑微。
那时的学府,被夹在四周的“名校”与“老校”之间,无依无靠;名号当中既没有“外国语”,也没有“直属”——也是名副其实的草根阶层。
可是我们这25个人还是欢欢喜喜开了张。
校长钟莉全面主持学校工作之外兼领政教,副校长韩军分管教学,书记陈木昭主管党务。“三巨头”之下,只有一位办公室主任张帆,担任语文课教学工作,书法造诣颇深。
四位校领导都是资深人士,首次教工大会又拔擢白丁一人担任团委书记,那人便是我。27岁的我,对学校行政岗位的职责与工作方法全无所知,找校长坚辞的时候,她说:“放心,不是让你当官,只是让你做事,放心大胆去做就好!”
于是懵懵懂懂组建了一支小小的鼓号队,选拔了几名升旗手,培训了两个主持人,网上扒了一个升旗仪式流程,请英语老师帮忙搞个中英文对照,每周一早上先把国旗升起来。
再建立广播站,培训播音员,让中午的校园添些歌声、笑语。
开学没几天就是教师节,带着孩子回访母校,用行动传达“勿忘师恩”的理念,孩子们特别积极踊跃;而我们对小学同仁的感激,也尽在其中……
已经无法记清楚那时候做的每一件事,只记得当时忙碌雀跃的感觉,记得当时彼此之间不计较付出与得失,一门心思做事的“埋头精神”。
慧慧的老公永远在办公室楼下等老婆,而他的老婆最是舍得把时间给付在一个个顽童身上。
夕阳深坠,暮色沉沉,她还是一样耐心地教,她的老公还是一样耐心地等。
阿肖班上的孩子运动会上疑似受到不公平对待,年近退休的阿肖跟着孩子一起过来辩理,非把事情弄得一清二楚不可。
她和她班上的孩子对待运动会的态度,也是他们对待学习和卫生的态度,也是他们对待行为操守的态度。
学校刚交付使用,建筑、管道还有细小问题需要调整、维修,校长书记每每亲力亲为,事无大小,力求快速应对,迅捷处理,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还记得某次有人报告说C栋教学楼“有很重的煤气味儿,不知是什么管子泄露”。韩校长立刻叫着我一起,整栋楼上上下下闻了个遍。
这二人神情严肃,鼻端耸动,缓步慢行,如临大敌的样子想必十分可笑;更可笑的是:我们俩都是严重的鼻炎患者……
站在现在回望最初的学府时光,感觉每个人无论职位所在年龄大小,都带着些孩子气。不知道是当年果真如此,还是相隔十八年,时光滤镜使然?
新校始建,没有历史渊源,亦无文化传承,连校训也没有。
校长要大家各自拟来公议,我们这些当惯小兵的人,谁想过竟有机会试拟校训?
我将“学府”二字拆开,各续了三个字,放在一起一看,感觉尚可,就交了一张纸条上去——上面写着八个字:“学报社会,府纳百家”。
张帆主任将“社会”改为“社稷”——于是,这就成了学府的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