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极大师 都要提“气沉丹田”

悦太极 今天

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

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

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

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更不知其具体做法。

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

应该首先弄清:

什么叫气沉丹田?

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一、 什么叫气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说过:

“以意引气达于腹部,

不使上浮,

谓之气沉丹田。”

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

“清升浊降,气归脐下。

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

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

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

“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

以笔者愚见,

气沉丹田不是别的,

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

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

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

肺体尽量向下膨胀,

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

下边再提肛缩肾,

将腹内脏器托住。

呼气时膈肌上升,

两胁则向内向下合,

腹内脏器自然下垂,

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

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

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

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

呼吸深长匀缓,

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

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

要求”正身塌腰,

把小腹放到大褪上”,

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

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

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

“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

“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

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

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

②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练拳是动功,

其势有开有合,

有蓄有发;

呼吸也必然随之,

有入有出,

其气也要有升有降,

有紧有松,

不能总是聚于丹田,

僵死不动,

要有鼓荡开合,

纵横飞腾。

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

“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

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练拳之目的,

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

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

欲达目的,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

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

“气沉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健身角度来说,

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

丹田二字,

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

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

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

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过程,

是和肾息息相关的,

即是和生殖、泌尿。

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

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

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

延迟衰老(中医叫补肾)。

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

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

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增强。

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

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

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

加大腹压变化,

改善腹腔血液循环,

减少体内淤血,

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

从技击角度来看,

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

肺体大幅度向下膨胀,

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

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

腰、胯之放松、全身肌松肉坠,

腹部充实而沉重,

可使人体重心降低,

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

在运动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

桩步稳健,发出丹田命门之力。

这就是前辈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常说的

“活泼于腰,涵蓄在胸,

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 

前边已经提到过,

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

让气在丹田(气海)与中脘之间,

有提有下,起伏鼓荡。

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

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

胸出而闭,背圆而正,

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

吸为提,气到中脘,

呼为下,气到丹田,

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

对于初学者来说,

一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

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

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

八卦掌的定劲桩,

太极拳的混元桩,

或少林拳的马步桩,

都是一样。按要求将姿势站好,

即将全身放松,

要松而不懈,

精神贯注,

气势腾挪。

采取自然腹式呼吸,

不加勉强,

多着意于放松。

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

练上两个月左右,

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

2、仍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

采用逆腹式呼吸。

吸气时小腹内收,

提肛缩肾,

两胁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

将气提到中脘。

与吸气同时,

两手向回收,

但要沉肩坠肘。

呼气时,

小腹放松,

外凸,

会阴仍要微微提住,

两胁向内向下合,

同时两手向外推,

以意引气,达于指梢,

双脚则五趾抓地。

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

呼吸时两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

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

以气催力向外推,

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

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

即可进行第三步。

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

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

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

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

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双崩拳均可。

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

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

蓄吸放呼,

闪跳为吸,

发力为呼。

吸为提,呼为下。

练时要慢,要自然,

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

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

两腿前节有力,

腿肚子很沉,

双脚有入地之感,

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

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

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

自腰以上,

各处都轻松而灵活,

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

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

鞭把在脚踝处,

鞭杆在腰脊,

两臂两手如同鞭梢。

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

不论走架快慢,

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

步稳而不乱。

动作发劲,整而不散,

如同风吹大树,

百枝摇曳,

妖娆自然,

妙趣横生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