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恢:南人治南中,效果斐然
万里南中路,秋风几驿亭。最近写的内容没什么顺序,基本上是想到谁就写谁了,等忙过这段时间就准备开始按时间顺序写一遍三国了。本篇来聊聊李恢,字德昂。
李恢是益州建宁郡俞元人,他与孟获一样都是南中大姓出身,焦、雍、娄、爨cuàn、孟、量、毛、李均为南中大姓,其中爨习还是李恢的姑父,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豪族之间相互联姻很常见。爨习作为建伶líng令时,李恢还只是督邮,他因为爨习犯法被连坐免官,不过益州太守董和考虑到他们在地方的影响力,也就没有处理李恢,要不然说董和在这里深得民心呢。
“太守董和以习方土大姓,寝而不许”——《三国志·李恢传》
“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三国志·董和传》
李恢本来是要前往益州州府的,但是他在路上听闻刘备领兵来攻打刘璋,他判断了一下形势认定刘璋肯定不是刘备的对手,因此假装自己是益州郡的使者跑去拜见刘备。他在绵竹遇到了刘备,那会儿刘备刚击退张任、邓贤等人的围攻,刘备对于李恢这种上赶着投诚的表现很高兴,后来接待马超的工作也是李恢负责的。
刘备拿下益州后让李恢担任功曹书佐、主簿,当时有俘虏诬陷李恢要谋逆,导致李恢直接被捕,但刘备很信任李恢,不仅没有处置李恢,反而让李恢升任益州别驾从事。章武元年(221年),庲lái降都督邓方逝世后,刘备就询问李恢建议谁来接任,庲降都督是主管南中地区的,李恢对此表示“莫若老臣”,放着我来。
刘备回应“我心中的人选也是你”,毕竟李恢属于加入季汉阵营最早的那批南中士人,他还出身于南中地方豪族,更容易去调和地方矛盾。同时李恢还兼领了交州刺史,他遥领的这个交州刺史直到建兴七年(229年)才被拿掉,因为吴国与季汉瓜分天下的时候交州是划给了吴国的。
刘备去世后不久南中爆发叛乱,越巂xī郡叟帅高定、益州郡豪强雍闿kǎi、前季汉牂柯zāng kē 太守朱褒均发动叛乱。诸葛亮在处理叛乱时也是兵分三路来应对,诸葛亮前去讨伐高定,马忠去攻打朱褒,而李恢负责去平定益州郡。
注意,益州郡是在建兴三年(225年)改为建宁郡的,这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才改的,所以诸葛亮让李恢去益州郡也是看中了他在这里的影响力。但是诸葛亮斩杀了高定,马忠击败了朱褒,而李恢被益州郡豪强们围攻了,他使用了诈降计,假装要与叛军同流合污,趁着叛军们松懈一举突围,也迎来了诸葛亮的部队。
也就是李恢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才能这么做,换做他人很难取得叛军的信任,所以平定南中叛乱李恢有很大的功劳,他牢牢地牵制了益州郡的兵力。等诸葛亮班师回朝后,李恢被封为安汉将军,赐爵汉兴亭侯,但这时南中夷人再次发动叛乱,诸葛亮已经返回成都了,还是李恢出手平定了叛乱。李恢不仅把作乱的夷人首领送到了成都,还把他们部落中的金银皮革充入府库,以此补充军费开支。
建兴七年(229年),李恢卸任交州刺史、庲降都督,改任建宁太守,他本身就是建宁郡人,这也是少有的违背了三互法的例子,对于李恢来说也是衣锦还乡了。建兴九年(231年)李恢在汉中逝世,他的侄子李球后来在绵竹战死。顺便,李恢凭着自身的贡献也名列《季汉辅臣赞》,“奋击旧乡”这话其实挺微妙的,想来李恢与同乡们还有些恩怨,否则晚年也不至于从建宁迁居汉中。
“安汉宰南,奋击旧乡,翦除芜秽,惟刑以张,广迁蛮、濮,国用用强。”——《季汉辅臣赞》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钟离牧:钟离牧:每位郡守都不容小觑
董允:董允:天子近臣,一心匡主
黄皓:黄皓:宦海浮沉,权柄在手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