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丨《山水》第一辑:《中国文明与山水世界》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天下邦。中国文明的根本,是天地上下的交通,而非存在之本体的追究。“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品物以正”,惟有山水之间,一切秩序方有始源。人于天地中,作为交通的媒介,无时不刻不在寻找着交通的路径。
专题:中国文明与山水世界
沙畹
泰山:论一种中国信仰
李零
秦汉祠畤的再认识
——从考古发现看文献记载
王铭铭
山的社会
张祥龙
桃花源的隐逸世界
刘宁
从谢灵运到柳宗元:山水诗的世界
渠敬东
山水天地间
——郭熙《早春图》中的世界观(上)
在汉学家沙畹看来,亘乎千年的封禅祭祀,即泰山的祭天封仪及社首山的祭地禅仪,将先祖的功德和丰产的祝祷寄于上天下地,化为神圣信仰。于是,山岳成了神明,“在人主和天或地之间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发挥着“圣德齐天”“万物资生”“惠及生民”“惊远惧迩”等作用。
▲
《太华全图》
清代石刻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李零从考古、文献和实地考察等角度,指出秦汉时期的山川祭祀已成天地交通的完整枢纽。皇帝巡游天下,封禅与郊祀并举。祠、畤是郊祀之所,祭祀的对象是天地、五帝、名山大川和各种鬼神。秦汉祠畤,数量很大,分布极广,秦有二百余所,西汉则有近七百所。从秦皇到汉武,齐秦两系的祭祀传统逐步得以东西整合,与军事上的南北整合一道,形成了祀与戎的“大一统”体系。
王铭铭通过考察民间信仰,提出中国社会的每个社区,都置身于一个由聚落-田园/牧场-山水三个圈层共同构成的生活世界里。不同形式的“神山系统”都构成了古老的宇宙观,作为万物汇集和上下贯通之轴,为所谓的人间社会,赋予了一种神性的底色。
魏晋之际,释道并入,山水世界开始变得充盈起来,成了天地的化境。晋人宗炳所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唐人张璪也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都是要从山水之间寻得心物共生的通道。
▲
(传)仇英《桃花源图》
绢本设色,明,40.9cm × 229.8 cm
现藏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
张祥龙以为,陶渊明将儒家和道家的精华结合,认亲亲之家可构成仁义之社团,与世无争或与世隔离,正是庄子讲的“至德之世”,结合了显与隐的两个向度。
在刘宁看来,山水诗人谢灵运开辟了文人居游的心灵世界。山居体验中,既有丰饶自足的养生之具,又有各具神采的自然之景,使人栖清旷于山川,寄高情于尘外。在筚路蓝缕、探幽寻胜的览游中,谢灵运更是受到佛教涅槃学的影响,深得“诸行无常”、“寂灭为乐”的顿悟。后来,唐人王维则将“居”之沉潜和“游”之触发统合一处,缔造了终南、辋川别业中的文人千古幽独之境。
“身居庙堂,心系山林”、“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是渠敬东所刻画的宋代士人群体的共同心志。通过对郭熙画作《早春图》的分析,指出宋人如何 “俯仰往还,远近取与”,得象会意,方能把捉气势相生、远近相迎的山水大象。山水世界,是士人构造的更为整全的精神世界,为天地而造设,为人心所归往。
▲
郭熙《早春图》轴
绢本水墨,宋,158.3 cm × 108.1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期目录
沙畹
泰山:论一种中国信仰
李零
秦汉祠畤的再认识
——从考古发现看文献记载
王铭铭
山的社会
张祥龙
桃花源的隐逸世界
刘宁
从谢灵运到柳宗元:山水诗的世界
渠敬东
山水天地间
——郭熙《早春图》中的世界观(上)
童中焘
合一三用
——中国画的“综合之体”
薛梦潇
向山水更深处
——富春山流域考察
张卜天
科学革命
——从天文学到物理学
王庆节
物的“可依托性”,梵高的鞋与艺术真理的展开
——也谈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杨思梁
罗杰·弗莱的艺术理论及其形成过程
——兼论中国画论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意义
贾妍
神采幽深
——青金石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使用的历史及文化探源
李涵之
农民、废墟与历史
——老勃鲁盖尔《十二月》中的“如画”风景
公众号首发,精彩先看
(点击图片跳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