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行草信札,半部晚明历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作者用主人公侯方域和一代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展现出晚明社会的衰亡覆灭。
侯方域绝对是大才子一枚,主持的“雪苑社”誉满全国,名扬天下;他与李香君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是依托于《桃花扇》而广为流传。
今天,小编不讲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也不讲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男女情爱,而是要聊一聊侯方域敬爱的父亲侯恂和叔父侯恪。
父子进士+兄弟进士
侯氏家族是光耀门楣的好榜样
古城商丘拥有几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是中华文化起源地之一,其人文典故和历史名人更是层出不穷,辉煌灿烂。明清时期商丘为归德府,明朝正德至清初百余年间,归德古城人才辈出,文教昌盛,经济繁荣,先后兴起了家族兴盛的大家族,归德商丘“八大家七大户”名震中州。
“沈宋侯,叶余刘,高杨两家在后头”的“八大家”民谣妇孺皆知,“东陈西宋,南柴北孟,穆、蔡、胡”的“七大户”传说也在地方有着广泛影响。而侯恂为首商丘侯氏家族就是当时最著名的一个家族。
万历年间,侯氏家族在两代人中出了四名进士,侯恂先后当过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等职,后升到户部尚书。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侯恂与侯恪兄弟二人又同登进士。他们与父亲侯执蒲同朝为官,三人在朝,侯氏家族达到鼎盛。商丘侯氏家族也因兄弟进士、父子进士,成功迈入“商丘八大家”的行列。
侯氏兄弟皆是东林党人,满腹才情,屡遭陷害或追杀。尤其是哥哥侯恂,几经入狱,不过还好老天庇护,每次都是转危为安,善哉善哉!关于他们的经历,小编不在此赘述,感兴趣的可以查看他们的个人主页。
政治方面,哥哥侯恂比弟弟侯恪的影响力要大很多。但是弟弟侯恪本身诗人一枚,书法也是师法米芾和赵孟頫,文化艺术领域更胜一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明归德侯司徒恂、司成恪二公墨迹》
这不,小编最近发现一沓非常有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信札,就是弟兄二人合写(很可能是二人商量内容之后,由侯恪所写)或侯恪独写。
信札共十封,内容涉及内忧外患的国事,明争暗斗的朝堂,以及柴米油盐的家务。提及人物也是30余位,既有家之仆从,也有国之名臣,比如:倪元璐、钱谦益、袁崇焕等,细细读来耐人寻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拍品全部册页及部分印鉴
清兵入关,战事汹汹
国破家亡,岌岌可危
有一封信是侯恪于十二月初三在秣陵(南京)所写。信中提到敌军“深入直近通州事急矣”,还提到了大哥侯恂派守西长安门,袁崇焕断贼归路,奋力抵抗。小编由此得知,此封信应该是写于崇祯二年(1629年),当年十二月,皇太极率军攻打,袁崇焕仅率九千骑兵,日夜兼程抵达广渠门外,与敌军数万人浴血奋战,誓死捍卫。战事历经10个小时,袁崇焕中箭数支,大明终于获胜而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京保卫战之永定门之战。
接下来的事情,喜欢看历史的同学们都熟悉了:崇祯皇帝后来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因“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将袁崇焕处死于西市,家人皆遭流放。
崇祯皇帝到底是因为头晕中了计,还是因为袁崇焕犯了职场大忌早就想找个机会将其除掉,众说纷纭,谁也说不清真相了。但是,袁崇焕之死,确实是对加速明朝灭亡影响很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身在朝堂,尔虞我诈
宦海沉浮,如履薄冰
侯恪在信札中讲了好几次国子监科考、会推和朝中受贿的事件,以及自己对于复杂关系网的感慨。
有一封提到了他和倪鸿宝一起上疏,想来他们平日也是志同道合。倪鸿宝指的就是倪元璐,明代著名书法家,李自成攻陷京师后,他自缢而死。
小编也不是希望大家都学屈原爷爷以殉国,只是无限钦佩此等有气节的人罢了!史料记载:崇祯二年(1629)出任业南京国子监祭酒,曾与著名史学家倪元璐共同校理二十一史。小编相信,他们在那时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吧。毕竟,侯恪也是一条有气节的汉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有两封信,侯恪都提到了钱谦益。如果小编没有理解错的话,感觉侯恪的语气都是“鄙视你,鄙视你,鄙视你!”话说钱谦益,历史上那也是明代名人呀,万历年间的探花,且是清初诗学盟主,其文坛地位原本是杠杠滴。
不过改朝换代之后,钱谦益大张旗鼓要跳西湖以殉国,结果吃瓜群众万人围观,他却说了一句:“今日水太凉,改日再跳。”他的爱妾柳如是倒是慷慨一跃,举身赴清池,所幸后来被好心人救起。
哎!也难怪钱谦益降清、仕清之举被世人耻笑晚节不保,以后的乾隆帝将之视作失节者,删禁其著作。人家侯恪早在和他同朝为官时,就有些看不上他的人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前朝风云变幻,后宫瓜葛牵扯
喜欢烧心烧脑宫斗剧的看过来
还有一封信提到了崇祯帝最宠爱的田贵妃,事情大致是这样滴:
惠安因为受贿的事,为了保全自己性命,又给四阁官员行贿。他们都受到了贿赂,唯有一个姓周的官员没有收到贿赂,便在阁中大嚷,怒骂中书田隹璧。而田隹璧是田妃的伯兄(大哥),他从中受到了两份贿赂。
田妃,历史上记载,那可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骑射上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周皇后为了不让她专宠,买过好多次民间美女献给皇上,陈圆圆也在其列。当然咱们都知道,故事的结局是崇祯帝将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
话说回来,侯恪在信中提到的这个情况,如果田妃在后宫向皇上吹耳边风,又会是如何发展呢?呃呃,烧心烧脑,小编不敢往下想下去了~
侯恪的书信里面不仅涉及到前朝党派的风云纷争,还提到了和后宫纠缠瓜葛的错综复杂。隔着手机屏幕,穿越几百余年,小编仍然感受到了满满的宫斗剧气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外求学,伸手要钱
如此豪横,涨姿势了
初到南京,柴米甚贵,囊中羞涩了,向家中写信要钱的语气非常直白不含蓄:“可以抓紧差人给我送钱送吃的啦!”且看侯恪点名要的财物清单:
白银200两,杂粮50石,小麦50石,菜豆2石,小豆2石。
哇塞,他一个人能吃得了这么多粮食吗?估计是带了一批书童仆人跟随。这阵仗,大写的服气!
最让小编觉得豪横的是,人家要家里仆人找一艘小船直接划到目的地!小编想想自己当年沪漂求学,孑然一身,寒酸至极,心碎了一地……(此时,阿炳的二胡可以拉起来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老家失盗,人在京城
远程操控,找出家贼
侯恪离开老家18天之后,家中传来消息说南院失盗。侯恪在信中推理了一番,断论此事应是家贼所为。因为小偷不仅熟悉深宅大院内的路径,而且知道值夜班的人何时到岗。他让家人抓紧去严审李之茂、李春二人,因为如果时间久了证据消失,就很难再追查此事了。好心塞,真是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啊!
接下来,看得小编两眼冒光、见财起意的内容出现了!哇噻噻,侯恪居然在信中一五一十地写明家中所藏财物的诸多地点,甚至详细列举了哪些地方分别藏了多少金银细软,价值多少:
·西间床下:金钱2000对
·书柜中:金银首饰、珠宝数条,举人坊银80两,黄钱21千贯
·前书房书橱中:几盏犀杯
·中间书橱中:银壶3把及杯盘,上有方岳家妆奁,犀角
·西间衣柜中:300余两白银,藏在一个小皮匣子内
·西间柜上:方镇家一妆奁,银杯盘一皮匣
如果这些财物都没有动过,那这个贼也就没偷到什么值钱的东西。
好想知道家人是怎么回信的,侯恪所怀疑的两个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江洋大盗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经过多次反复辨认阅读,小编在前面要盘缠的信札中,找到了侯家对盗贼一事的处理。按照信的内容判断,这篇书信应在上一篇书信之前。
侯恪给父亲和伯父写信,已经查出小偷是谁了,还提议:可否让他改过自新,不要把此事放大化。他说,家中银壶原本有4把,想来李守巳之子也没有偷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小编结合上一封书信可以推论:李守巳应该是李之茂、李春二人的老爸,东西就是他的两个儿子偷的。从侯恪对于处理这件家事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侯氏家族颇有人文关怀的家风家德确实值得钦佩和学习。
这么有历史价值感和趣味故事性的一套信札,可拜读,可收藏,可传家。
关键是所书之人家风正,学问好,气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