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 与 河西

宝哥
07-18
阅读 2.1万
关注

  我虽然不是韶关人,也不是出生在韶关,但在韶关市生活了六十年,因此我对韶关是很有感情的。六十年来,我看着韶关一年年的发生变化,看着她的城区在不断圈大,看着她的道路在不断延伸,看着她的楼房在不断长高,禁不住想说说我心中的韶关。下面,就用自己的照片,与大家聊一聊西河与河西的逸事和变迁。

  韶关的地形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三江六岸,不过,在老韶关人中,更深入人心的还是东、西两条河,因为以前的韶关市很小,市区范围基本侷促在那个葫芦形的半岛内,过去,北江被韶关人视为郊外的河流,因为它的两岸都是农村,只有流经市区的浈、武江才与巿民有密切的联系。在一般情况下,大家称流经市区的浈冮、武江为东河与西河。我曾经做过关于东河的美篇,即《东河及沿岸今昔图录》,因此在这个美篇中,我只说西河与河西。为什么说东河时不提河东,因为韶关没有河东的名称,河东地形很窄,只在河边有点建筑,韶关人称其为东河坝,沒多少事可聊。那为什么说西河又要连河西一起说,因为西河与河西关系紧密,每天大量人员跨过西河,在河西与小岛之间来往,不说河西只说西河及它沿岸,也没有多少故事可讲。

  西河的本名叫武江,但是西河并不是指整条武江,武江发源于湖南的骑田岭,全长260公里,西河只是武江流经韶关老市区那一段的俗称,在很多河流中都有这种情况,譬如长江,就有通天河、金沙江、扬子江等名字,然而它们都不过是长江的某一段。我自小便对西河有较深的感情,因为我刚到韶关时是住在河西,那时每到星期天,总会随父母过西河到市区玩。年青时,我住在市区,也常去河西,因那边有书店,要去河西,就须过西河。而对东河,若不是坐火车,则绝少过去,很自然,我那时对西河是更亲近。

  西河从哪里算起,本无标准,它仅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以前沒有标志性建筑,不好说,如果现在来划分,大概北起五里亭大桥,南至通天塔,约2000米长,这样说,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论吧?西河以西,便是河西,同样的两个字,含义却不一样,老韶关是分得很清的,西河是指“河”,而河西,是指河的西边那块“地域”,正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或河西走廊,江东子弟等,没有人反过来说的。但是后来一些韶关人却糊里糊涂地把河西也称为西河,分明应该说“我去河西办事”,他们却说“我去西河办事”,这就把概念搞混了,甚至一些官方的资料也出这样的错误,不知是不是因为说西河比说河西顺口点。

  相比东河,西河好像沒有多少历史掌故,较常被地方史的专家提到的,便是“遇仙桥”的故事,传说明嘉靖年间的韶州知府陈大伦曾于梦中在西河浮桥遇到仙人,梦醒后陈大人便将这桥命名为“遇仙桥”。

  于是“仙桥古渡”便顺理成章进入了韶州“二十四景”中。

  遇仙桥的故事是虚幻的,而另一件发生在西河边的真实事件,却深深地烙在老韶关人的脑海中,那就是1941年日机轰炸关帝楼之事,这是一次人神共愤的大屠杀,我们小时候就听老师和长辈多次说起,现在西河大桥桥头那座纪念雕像仍在不断提醒人们别忘记那个惨烈的悲剧。

  老人聊西河,总不会忘记提到浮桥,在1966年5月1日西河大桥建成通车之前,过河全靠浮桥,浮桥就在和平路下。这浮桥是以船作柱,船与船之间架上木柱拼成的桥板供人行走,桥中段还有个拱以供船只通过,如果上游有木排过来,便要临时拆开一段,让木排过去。若遇洪水,这桥还得拆,那时过河就只能靠渡轮了。在西河大桥建成前,渡轮是一直有的,因为汽车上不了浮桥,渡轮码头就在园前西路口。下图是从拍摄于1963年的6x6照片背景中裁出的,对面便是河西,拍摄者为我父亲。

  西河大桥建成后,浮桥没有消失,只是挪了位置,从原来的和平路口移到园前西路,有大桥,渡轮已无存在的必要。有一段时间,浮桥移到中山路口,又似乎是中山路口多架了一条浮桥,时间久远,记不太清了。那时的人出门主要靠步行,自行车还很少,公共汽车不但线路少,而且隔很长时间才来一辆,滿足不了上下班群众的要求,因此,西河只有一条桥是不够的。下图是1968年10月我上山下乡前在游泳池的河边拍的,从背景中可见西河大桥与浮桥同时存在。

  以前西河有不少船家,他们有的以打鱼为生,有的搞运输。为了增加收入,有的船家还会像旅店那样出租小艇给客人住,我小时候家里只有一个小房间,若有客人来,我父亲就说他可到船上去租艇住。下图的拍摄点在北门自来水厂的河边,右下角还可看到抽水管。

  这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在西河大桥下拍的渔家姑娘织网小照。

  渔夫捕鱼的好帮手一 鸬鹚,这张片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河大桥西桥头下拍的。这些过去司空见惯的场面现在已沒了踪影。

  我在河西住时,每到夏天,父亲就会带我到西河游泳场游泳,那是什么样的游泳场呢?就是在西河的沙滩外浅水区,用浮标圈出一片水域,作为游泳场,那位置大概是在如今的西河大桥西桥头下面,建桥后这游泳场便沒有了,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西河水清,韶关人游泳多到西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里组织游泳渡江活动,每次都是在西河进行的。

  文革前,韶关沒有什么高楼大厦,直到改革开放年代,韶关才陆陆续续建了一些高楼,这些高楼首先出现在西堤及解放路西段,从下面的照片中可看到西河大桥桥头正在建设中的华林大厦和解放路的韶华大厦。

  建好后的华林大厦和韶华大厦。

  华林大厦的倒影。

  武江是典型的山区河流,每到旱季,河水就变得很浅,那时,总有一些人走到河中摸螺,甚至还有农民赶水牛到河边饮水、泡身。这几张照片是1990年秋,我准备去九寨沟前试镜头时拍摄的,地点是环园西路我父母家的河边。

  西河大桥是武江上第一座钢筋水泥桥,也是我国第一座预制钢绞线双向预应力大桥(不懂,但自豪),连引桥一起算全长785.5米,宽14米。这条桥对韶关来说太重要了,尽管韶关的江河从上世纪中叶只有三座桥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多座桥。但西河大桥仍是人流量最大的,那是由于河西有很多工厂、单位,在这些工厂、单位上班的人很多又住在市中心的小岛,多年来毎天上下班都有大量人员要跨过西河,因此,西河也就更容易让韶关人注目。下图是1992年拍的西河大桥,那时,西河大桥东边桥头已经出现了不少楼房,而西边桥头还是……

  看吧,这就是当时从西河大桥西边桥头上拍的桥下场景。

  对比一下,这是最近拍的同一地方场景。

  下图为今天站在西河大桥东桥头遥望西桥头景色。文革期间,西河大桥曾改名为“反修大桥”。现在,西河大桥的名字又被去掉一个“大”字,韶关政府很喜欢改桥名,如叫了三十多年的“东河大桥”现在改叫“风采桥”,“曲江桥”的名字也在改为“南门桥”后又改回“曲江桥”。当然,韶关人该怎么叫还怎么叫。

  1982年1月,西河大桥的西桥头建了个儿童公园。

  儿童公园一角。

  1988年10月23日,在西河大桥下游不远的地方,一座与西河大桥形式相仿,桥身长度也相差无几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正式通车了,这座桥是1985年2月3日动工兴建的,其宽度与西河大桥一样是14米,它被命名为“武江桥”,与韶关市绝大多数桥梁不同的是它的桥名从一开始就没有用那个“大”字。下图拍于1992年10月。

  武江桥与西河大桥不同的地方除东桥头下桥处向南拐外,向北的地方还有一条引桥。

  武江桥东桥头也进行了美化,不过,曾有的这座雕塑,现在已看不到了。

  (横幅)今天,站在武江桥东岸遥望西岸景色。

  1992年10月,首届招商节期间,韶关市搞了个“韶关之光”灯饰景观展示,这是西河大桥及青少年宫的灯饰远观。

  “韶关之光”展示期间在西河大桥桥面看灯光装饰。

  下面这张照片摄于1994年春节那天的上午,当时我骑自行车过西河大桥,被河中的景像惊住了,韶关武江上的运输船不知为何全部集中到西河大桥的上游,气势十分壮阔,我毫不犹疑地停下车,取出身上的小相机“巴尔达”拍下这个场面。

  西河的东岸为西堤路。西堤路是1928年拆除城墙后沿河而建的。开始叫九成路,因那时的城墙上有座九成台,后来才改名叫西堤路。起先,西堤路很窄,只有9米宽,1981年6月26日改造工程竣工后,路面扩宽至32.6米,全长1300米。同样,在东河的西岸亦有一条东堤路,也是拆除城墙后开辟的,但东堤路在风采楼以北因河边有房屋,故几乎看不到江面,而西堤路则全路段都可见江面。

  西堤路河边的栏杆建得比较迟,在改造前,栏杆的样式也比东堤的简单。东堤路能看到江面的地方只有东河大桥到河滨公园那一小段,长不足1000米,而西堤路从南到北,均面临江河,视野开阔,站在河畔凭栏远眺,令人目悦心舒。

  站在东堤可看日出,而站在西堤则能欣赏到日落,下图为千禧年元旦的日落景色。

  现在韶关市每年春节前都会举办花市,刚开始那些年,花市都是在西堤路上进行的。

  韶关市区武江河畔的新春花市一角。

  为什么要将花市设在西堤路呢?因为这里靠近河边,从珠三角陈村等地通过水路运来的年桔、花卉上岸后不必再走陆路。

  后来可能考虑到在西堤路举办花市会影响交通,便将花市往北移至帽峰公园外的河边。

  韶关两条河还有个明显差别,那就是西河水清冽,东河水浑浊,因此韶关自来水厂只抽取西河水。

  当然,洪水来了又不同,在过去,韶关市经常会发生洪灾,而洪水总是最先漫上西河东边的环园西路堤岸。

  这是1993年6月8日至9日的洪水,整条环园西路都被淹了。

  环园西路一淹,武江桥东桥头的路便断了。

  幸而武江桥东桥头的北面还有一条引桥,从河西过来的下班群众及车辆还可从这里进入老市区。

  环园西路是大约在1985年竣工的一条新路,这里原是韶关公园靠近西河的一片竹林,在伐竹建路后,又建了许多宿舍楼,这些宿舍楼在当时质量都比较好,其中不少还是市政府重要机关的宿舍。由于地段好,楼房也比较高档,故当时被一些市民称为“中南海”。

  环园西路的环境是韶关早期的住宅区中比较好的,这里的河堤上有漂亮的栏杆、花坛和雕塑。

  西河东岸的南边令人印象深刻,而北边却好像没有留下多少发人深省的景物,一定要挖一点东西出来说,那大概就是这株老榕树了。这棵树的位置原来是北门的大码头,树就在岸边,但现在却“跑”到路中间,而且树干也被埋了半截。这是扩宽道路造成的。以前从西堤南边过来的道路到大榕树边就断了,要继续向北行就必须拐入中山路,然后进入升平路。后来在大榕树以北向河要地,西堤路才因此向北延伸。我小时候看西河比现在宽得多,后来为了加宽两岸道路,都在向河要地,因此西河变窄了,其实东河也一样。

  说了西河的东岸,再说说西河的西岸吧。在我刚到韶关时,西河的西岸就没有像样的路,要说有,那也就是一条小路,路边有一些低矮的、木板墙的民居,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才出现了一些楼房,因此便有了比较像样的路。到了九十年代,韶关市政建设加快了步伐,西河西岸的武江路发生了显著变化,道路加宽了,河堤和栏杆建起来了,路边也出现了漂亮的花坛。

  江滨还种上了一排排柳树。

  只是,不知为什么,后来,再不见杨柳依依,江滨全换上了榕树,听说是春天飞扬的柳絮会使一些人过敏,不知是否这原因。

  变化还在继续,进入新世纪后,河堤下还出现了亲水平台。

  西河两岸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以前感觉很高的楼房在新建的商品楼面前成了侏儒。

  连卫生间都建得像别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传统的活动也逐步恢复,如龙舟竞赛就令韶城万人空巷。龙舟竞赛最先也是在西河进行的。

  龙舟竞赛在西河进行了好几年后才转移地点。

  夕阳西下,霞光滿天,河西的天空迎来一天中的最美时刻。

  在进入新世纪后不久,西河的夜晚还出现了一条“北江风情”的游船。

  这张就是“北江风情”的游船票。

  流光溢彩的西河夜景。

(横幅) 在环园西路远眺对岸夜景。

  站在五里亭大桥上看五色交辉的西河夜色。

  在美丽的夜色中俯瞰西河。

  如今西河两岸的夜色可称如梦如幻。

   建设还没停步,已足够优美的环园西路河堤前几年又进行了一次大改造。

  改造完成后的环园西路河堤。

  说完了西河及两岸,现在再说说河西吧。河西那片土地比小岛(韶关人现在对老市区的称呼)要大得多。过去,韶关市因受地形限制,市区很小,到哪里去扩大市区范围呢?大家都将目光投向河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市区便慢慢向河西发展。其实,早在1958年中央将韶关作为工业基地建设起,河西的许多地方就被纳入了工业用地范围,但那时主要是建工厂,我1961年8月初刚到韶关时,工厂的建设才开始不久,我住在华南电缆厂,宿舍楼是三层的筒子楼。当年西河也就只有这间较大的厂,电缆厂宿舍背面还有一家电机厂。那时,我常站在宿舍楼前放眼远望,向北可看到只有两三座楼房的北江中学,朝东边俯视,市区那一大片低矮的瓦房历历在目。其他地方,要不就是红泥裸露,要不就是杂草丛生,不见村庄农舍,更不见市场商店。电缆厂的职工多数是外来人,因此,我从未听人说过宿舍区所在的地名。很多年后,才知道那里叫东岗岭。

  我到韶关后便转学进入市第七小学读书,学校并不远,就在下面的土坡上,我每天都从下图这个斜坡上下,那时没有车走这条路,因为它当时其实不是斜坡而是石级,石级旁边除了一间厕所,什么建筑都没有。

  七小就在今天东岗岭小学低年级部,当时除一栋三层的教学楼外还有两栋平房及一个篮球场,均座落在小山坡上,四周一片空寂,山坡下则是一些小块的稻田,沿着稻田的田基走出来,有一条可行车的土路,它就是今天新华北路的前身。

         如今浓荫蔽日的新华北路。那时,这条路附近是没有村庄的,靠河边即今天西河大桥西头南侧有个新村,两排三层的砖楼,非常粗糙,住的却是河西的居民。乡村都在工业东路南面,那里的农民属环市公社向阳大队,后来惠民南路那边的向阳大厦和向阳小学之名就是这样来的,惠民南路刚开通时叫向阳路。我七小的同班同学中有不少农家子弟,他们都是向阳大队的人,大多数就住在今天的工农巷和光明巷。向阳大队的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生活应该还算幸福,不是吗?那些整天坐在武江桥下河堤边唱山歌的就是当年的公社社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故那时新建的厂大都命途多舛,华南电缆厂和电机厂均夭折了,他们的地盘后来被柴油机厂和阀门厂接收。再后来,在企业改制大潮中,柴油机厂也走到了历史尽头,我原先所住过的电缆厂宿舍全部被推倒,建成了今天的商品楼盘“盈翠皇庭”。

  经济逐渐恢复元气后,河西的建设终于迈开了大步,这片土地慢慢出现了生机,而且日益有了城市气象,市里将许多重要机构都设在这边,如下图的韶关人民广播电台,那是1983年成立的,位置就在恵民北路。还有不少单位是从小岛那边迁到河西。因为河西的变化很大,受篇幅所限,我只能挑一些比较有标志性意义的、在老韶关人心目中较有分量的建设来说。

  粤北人民医院一直是韶关最好的医院,很早就在河西,以前觉得她很远,但是现在她已立足市中心,医疗条件早已今非昔比。

  妇幼保健院也很早就建在河西,许多韶关年轻人都是从这里来到人间。须说明的是虽然粤北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一开始就建在河西,但这两间医院均靠近河边,因为河西开发之前,只有河唇那点地方还算城乡结合部,再往西边过去,就基本全属乡下的地界了。

  随着河西逐渐走向城市化,越来越多专科的医疗单位设在这里,其专业之多是老市区和东河坝那边不能比的,像中医院、皮肤病医院、口腔医院、爱民女子医院、还有爱尔眼科医院、结核病……

  1978年我去河西六公里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探望在化验室工作的母亲,那时的二院偏僻而荒凉。

  现在河西六公里市第二人民医院(左边)的周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家可记得新华北路有一家别墅式的宾馆叫“流花宾馆”,那时很多会议都会借这地方举行,只是这家宾馆现在已成为“鎏花康养院”。

  除了医院,河西还有多间重要的学校。如韶关学院医学院、韶关学院黄田坝校区、北江中学、田家炳中学等。

  剧院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场所,以前韶关的影剧院都集中在市区,像河西那样被视为郊区的地方是沒有影剧院的。在市政府决定将市区扩大到河西后,1972年,一座新的、最大、最漂亮的“韶关剧院”被定位河西,那时的河西基本是工业区,城市形态才初见端倪,但市政府早有决策,这里迟早都将成为市区的一部分。下图为早年的韶关剧院、入场券及演出节目。

  现在的韶关剧院外观。

  作为城市文明代表的公园在河西也不在少数,其中沙湖公园最具代表性,这个1974年8月1日开放的公园以前给人的印象是在远郊,即使这样也让韶关人趋之若鹜。

  因为 沙湖在当时是韶关唯一可以划艇的公园。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在沙湖公园内出现了一个“芙蓉乐园”,里面有不少现代游乐项目,如翻滚飞车、摩天轮和鬼怪屋等,让韶关市的青少年流连忘返,疯狂了好几年。

  许多家长都不嫌价高,纷纷带着小孩来这里开眼界。

  “芙蓉乐园”让人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我至今仍收藏着一张“芙蓉乐园”的门票。

  与此同时,在沙湖公园的山坡上还出现了一个“碧湖山庄”,当时堪称韶关的高级宾馆,一般情况下只接待境外来客。当然,国内的特殊客人也可在这里享受特殊的接待,如中国足球队。芙蓉乐园与碧湖山庄都是由韶关旅游公司和香港华南旅行社合作经营的,正式营业时间是1985年9月19日。

  现在沙湖公园早已变了样,名字也改为韶州公园,山坡上的碧湖山庄已另作它用,但湖心岛上却多了更豪华的迎宾馆。

  河西曾有一条水沟叫林桥坑,本来是供菜地浇水的,由于武江区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这条水沟成了一些人排污物、倒垃圾的地方,变成了臭水沟,在这条沟附近居住的人们意见纷纷,一直呼吁对其进行改造。现在林桥坑不但得到了彻底的整治,而且还在这里建了城市公园,即“林桥公园”,过去人们避之不及的地方现在成了人们爱来的地方。

  在芙蓉山脚下,一个被废弃的煤矿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幻变出一个公园,矿山公园的建成不但使韶关多了个休憩的场所,也消除了这里的空气污染源。

  矿山公园是一个主题公园,韶关是矿藏丰富的地区,但长期开采使一些矿区因矿源枯歇而关停,为了不让后人忘记韶关在探矿采矿方面所作的贡献,因此,在矿山公园内建了一座矿山博物馆。现在,这座博物馆已改名为武江区博物馆,除继续介绍矿山的知识外,还增加了武江区历史文化及民俗的内容。

  说到博物馆,当然不能不提韶关博物馆,它位于工业西路,2001年3月竣工,是以地方史志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17300平方米。这个博物馆其实是1961年成立的,当时设在风采楼上,但风采楼那地方能摆多少东西?现在韶关博物馆的藏品已超过5000多件,多数为本地出土文物。

  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一批批文教、卫生、体育等建设项目纷纷落户河西,1987年8月29日,又一个重要建筑竣工,它就是韶关西河体育中心,这是一个可容纳25000名观众的运动场,它的建成改变了韶关无拥有观众席运动场的历史。

  韶关人不会忘记1987年中国男子足球队为与日本争夺1988年汉城奥运会出线权,曾在韶关西河体育中心进行集训的事,由于这场比赛最终取得了胜利,故国家队主教练高丰文也将西河体育中心视为风水宝地。

  在国家队训练期间,我曾两次进入运动场观看,当时在现场观看的人寥寥无几,而我不但看了,也拍了照片,甚至在球队结束训练时,还请部分教练、队员签了名。下图是门将教练胡之刚在训练替补门将杨宁。

  在我的信封上签名的有领队张俊秀(五十年代国家队门将)、胡之刚(七十年代国家队门将),队员马林、麦超、秦国荣、李辉、唐尧东、郭亿军。

  国家队结束在韶关的训练前,按惯例还进行了一次公开赛,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选择太强的对手,以兔受伤,那次的对手好像是广东青年队,当时场上的观众肯定是爆满。

  不但国家足球队来过,广东省足球队也来过,当年的省队队员有不少是国脚,这是谢育新(绿衣)在准备过人。

  在队员热身时,我还跑下场去拍教练和国脚,这些人中有教练岳永荣、队员吴群立、麦超、彭伟国、池明华……,资深球迷应该一眼就认得出这些人。

  在运动场南边、沃尔玛超市北侧,有一个健身广场,是专供群众开展业余体育运动的场所,毎天晚间这里总是充满欢乐之声。

  中环广场的益华百货是河西一家比较高档的商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座青少年宫在西河大桥与武江桥之间出现。我曾在这里举办过至今仍是韶关市唯一的“火花展览”,展出了几千枚我单位职工包括我自己收藏的火柴盒商标,当时前来韶关参加首届招商节的省、市领导和国内外贵宾参观了展览。

  这是我为“火花展览”设计的纪念封和纪念戳。

  1992年7月1日,在河西新华路与工业路交汇处,一座东西长180米,南北长200米,桥面宽12.5米,可行各种车辆的立交桥开工建设,并在第二年的1月8日竣工通车,这是韶关的城市道路从平面走向立体的开始。尽管这座立交桥因设计不尽人意而遭市民的揶揄,然而它仍作为城市交通建设现代化的开端而给韶关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早就进入河西地界的汽车客运西站,是韶关人都知道,现在你看它是那么“娇小玲珑”,然而五十多年来,它不知为韶关迎来送走了多少客人。

  说起来,河西最先只是作为工厂区建设的,自从韶关确定了小三线建设的目标后,河西的土地就主要作为建厂用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间间工厂在这里出现,同时,又有一栋栋职工宿舍在这里伴随着厂房一起建成,因此在早期的韶关人心目中,河西就是韶关的工业区,它始终不会成为繁华的闹市区,而那些非工业单位、部门在这里出现都是为工厂职工服务的。

  那时,在芙蓉山北簏有一条两车道的柏油路,因路两旁挤滿了工厂而被命名为工业大道,它是1958年10月18日动工兴建的。后来,这条工业大道的北边又开辟了一条六车道的水泥路,这条很久都未打通的道路被命名工业路,而原先的工业大道则改名为芙蓉北路。在这条工业路边,也一股脑儿建了许多工厂,机械、轻纺、化工……,几乎不分门类都在这里安营扎寨,并且还总想着扩大地盘,那时,谁知道有朝一日,这些工厂会一家家搬迁、关闭、破产,那些工厂的宿舍也一栋栋被推平或改造;又有谁想到,在过去著名的厂区里后来都耸立起一栋栋美仑美奐的商品楼房;当然,更沒有谁料到,一直以为永远都将是工业区的河西,竟会成为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华灯璀璨、市场繁荣的闹市区。

  河西的那些企业关停并转后,原先的地盘纷纷转换了角色,其中许多被开发成商品楼。下图 1. 钢板弹簧厂变成“志兴.金碧园”,2.粉末冶金厂变成“世纪购物广场, 3. 新华印刷厂变成“香槟小城”。也有些被机关使用,如原仪表厂的厂区成了社保局的地方。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与几位影友走进第一棉纺厂,有幸留下了几张车间的小照。

  以前从韶关到乳源,“工业大道”是必经之路,在新的工业路打通到河西六公里后,很多车辆便不从这条路走,后来,随着许多工厂日渐式微,这条“工业大道”越发显得破败萧条。2014年,在许多旧道路都进行了改造后,有一天,终于轮到了它。

  这是改造中的老“工业大道”,即今天的芙蓉北路。看,路边的工厂宿舍外观也进行了翻新。

  改造完毕的芙蓉北路,道路变得又平又宽。

  再转过头来看这边。

  工业路是河西东西向最主要的道路,这条路又长又宽,人车流量很大,若堵塞,必然造成混乱,偏偏就是这条大道每逢下暴雨必然被淹,很是令人烦恼,前几年,政府决心对这条路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下图为改造中的情况。

  改造后的工业路继续承担东西向主干道的重任。

  宽阔的新华南路是南北向主干道的不二之选。

  河西虽然地方不小,但是道路少,东西方向基本上就是工业路一条主干道,因为以前工业路两傍都是厂区,无法开通新路,故河西虽有大片土地,却形成哑铃形的城市格局,造成上下班人群都拥在一条道上。为此,改造芙蓉北路,开辟新的道路和打通断头路,是分散人流车流,疏解交通不暢、增加城市商业地盘的有效办法。下图是群康路开工时的状况,右边的路是通向五中的。

  竣工后的群康路。

  南北向的道路也多了,过去主干道仅有惠民路和新华南路,如今又新开通了移山路和丹霞大道北。河西,越发变得四通八达了。下图为移山路。

  最近才通车的丹霞大道北。

  丹霞大道北是一条通往芙蓉新区的路,它在穿过芙蓉隧道后与丹霞大道中连接。

  现在的河西连小街巷都弄得漂漂亮亮。

  (横幅)入夜后,河西变得更加迷人。下图为群康路夜景。

  下图为前些年开辟的怡华路夜景。

  工业中路夜景。

  灯火辉煌的河西夜景。

  近年,河西除了在道路建设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外,商业建没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高档的宾馆、酒楼、商场纷纷开业,这个当年的工业区,现在正一歩步向着繁华的城市核心区迈进。下图为芙蓉北路的摩尔城开工建设时的状况。

  现在,一座豪华的摩尔城已拔地而起,里面的超市也开业在即。

  摩尔城的“假日酒店”是国际连锁店,它也是目前是武江区比较高级的一家酒店。

  立交桥东北角著名的“烂尾楼”终于挺起了伟岸的身躯,玻璃大厦“富康广场”会给韶关人带来惊喜吗?

  (横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撫今追昔,看河西六十年日新月异的变迁,那真是天翻地覆、脱胎換骨,令人难以言表。说来,河西的变化只是韶关城市变化的一个缩影,她的变化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英雄的中国人民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

更新于 21小时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