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葬礼上,清华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为什么要行跪拜大礼?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王国维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全才式的大学者,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领域均有极深造诣,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不仅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鼻祖,就连眼高于顶的鲁迅先生都说:“要谈国学,王国维才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
王国维学贯中西,他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我国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在词论界被奉为圭臬,其论点成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其中的“人生三境界”理论尤其为后世所熟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
除此之外,王国维还能将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完美融合,他曾用叔本华思想解读《红楼梦》,认为书中的“玉”象征着“欲”,宝玉即为“饱欲”,黛玉即为“待欲”,《红楼梦》是一本解脱之书,讲的是离假还真、归还欲望的过程,解脱之道在于出世,通过自杀是不行的。所以,最终真正实现解脱的只有三个人:宝玉、惜春,以及黛玉的丫环紫鹃。
但吊诡的是,认为自杀无法获得解脱的王国维,最终偏偏选择了自寻短见。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在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沉湖自尽,终年50岁,临终留下16字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
一般认为,王国维是为清朝殉节而死,作为深受皇恩的前清遗老,他一直忠于溥仪,忠于满清皇室,清朝的灭亡颠覆了他心中的信仰,后来又值“北京政变”,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再加上1927年北伐军势如破竹,即将攻入北京,王国维不甘受辱,于是选择了沉湖自尽。
无论王国维的真正死因存在多大的争议,他的死后哀荣都无疑创下了民国之最。
王国维沉湖后,清逊帝溥仪亲赐谥号曰“忠悫”(音:zhōng què;意:忠诚朴实),以表对其忠于清室的缅怀与褒奖。另外,溥仪还发布“上论”,赞叹王国维“孤忠耿耿,深堪恻悯”,“御赐”安葬费两千大洋。
(末代皇帝溥仪)
王国维的祭奠活动规格极高,清朝皇室和清华大学隆重哀悼,葬礼之上,陈寅恪带领清华的教授和学生行跪拜大礼,这在早已以法律形式废除了跪拜礼的民国,是极为不寻常的。但是,王国维是穿着前清官服入殓的,并且至死没有剪辫子,所以只有传统礼数,才配得上王国维这个传统大儒。作为挚友,陈寅恪终究是最懂王国维的人。
1927年8月14日,王国维被安葬于清华园东二里许西柳村七间房之原。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学生捐出五百元奖学金,为王国维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由梁思成设计,陈寅恪撰写碑文,其中有言:“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王国维纪念碑)
这段话是说,王国维先生的著作,或许会有湮灭无闻的一天,王国维先生的学说,或许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唯独是王国维先生的精神和思想,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
这并非是陈寅恪个人对王国维的溢美之词,而是整个清华大学、整个民国文坛对王国维的真实评价。这也是为什么王国维能享有至高死后殊荣,以至于陈寅恪甘愿屈尊带领清华学生在其葬礼上行跪拜之礼。王国维真正不朽的,不是他的著作,也不是他的学说,而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本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