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呃,调儿
黄梅||呃,调儿
翁操四胡桂树下,妹弄渔鼓唱‘四嫁’……
——清·何元炳
“阎雪娇坐上呃房,心中呃烦闷,忽然呃间想起来也,心肺呃上也人嘞哎哎……”在二胡的伴奏下,扮演阎雪娇的演员正流畅自如地唱起了调儿,这是黄梅文曲戏《宋江杀惜》里的精彩唱词。
调儿,书名黄梅文曲戏,简称“文曲”,“文词”,俗称调儿,下乡人习惯叫调奈,是黄梅优秀的剧种之一,在广济(今武穴)称文曲戏。在解放前,是黄梅盲艺人和群众乞讨卖唱的曲艺之一。它起源于"十年九不收,大家卖唱信天游"的太白湖区,主要流行于湖北黄梅和广济一带。
调儿,清朝末年就有,到1914年才正式登台。声腔由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为主和车文词、秋江词等八十多种曲牌小调组成。曲牌小调清秀明快,极富乡土气息。
最开始调儿是由妇女单唱发展到男女配唱,由盲艺人家家户户敲门卖唱发展到三四人坐在村头唱,因此调儿又是坐唱艺术的一种。解放前,唱调儿的班子就有二十二个。它们除在黄梅活动外,还不断到广济、蕲春以及江西的瑞昌、九江,安徽的宿松、太湖等地农村演出并教场。30年代,黄梅、武穴多次出现过两县四五十位艺人联袂登台,连演几天“会戏”的盛况。
调儿,舞台装扮很简单:小旦头上系包头、插纸花,上身穿蓝布褂,下身系百褶裙;小生戴礼帽,穿长褂,用汗巾接在袖口上做水袖;小丑穿皂白短褂,斜系一条围裙,头戴破毡帽或草帽,手拿破蒲扇。后来吸收了汉剧艺术,用现在的话就是“与时俱进”。
历史上,蔡山、孔垄、分路等乡镇是唱调儿的流行区域。小时候,在孔垄,是能经常看到艺人表演调儿的,比如《宋江杀惜》、《玉堂春》、《白牡丹点药》等戏是经常搭个台子就表演的。或许是过去是口传身授,“千个师傅千个法”,同一个剧目,由不同的演员表演,唱词也有不同的呢!
蔡山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黄梅历史上最早的县城就在这,黄梅挑花、黄梅采茶戏都在这儿孕育,诞生,传承。李白来过,支遁来过,就连陶渊明也为寻梅而来,可以说,蔡山一带的文化就是黄梅文化的浓缩。
如今想在黄梅听正宗的调儿,就要到太白湖畔的蔡山丝瓜列去听。那原汁原味的调儿,会让你如痴如醉,久久不肯离去。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曹锦军 湖北黄梅人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黄梅作协常务理事、《曹锦军围炉》文学微信平台主编。
编 辑:唐亚红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