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课后服务逃逸现象
根据“双减”的要求,从今年秋季开学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是顺民意,解民忧的民生工程,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与支持。特别对于家庭没有时间照看孩子的,依托校外小饭桌、托管服务照解决接送孩子问题的家长,让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实现了无缝对接。
然而,学生众多,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一部分家长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但对于时间充裕的家长,却并不一定那么拥护。因而,坚持自愿原则,尊重家长的选择,灵活设定课后服务项目,自主选择课后服务课程,更能结合实际,提高社会的满意度。
按照国家要求,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也就是说,学科类培训只能放在周一之周五,而且每天培训时间不能晚于8:30,扣减学校课后服务时间,能够参加校外培训时间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长对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期望,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家长自愿放弃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而选择送自己的孩子到校外培训机构实施学科类补习,如此一来,初步形成的教育平衡将被打破,接受校外培训补习的孩子,如若成绩得到一定的提升,难免不会产生剧场效应,吸引更多的家长放弃校内课后服务,而选择送孩子到校外培训机构,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学科类补习。这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更不利于“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
实施课后服务,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需要高度重视课后服务逃逸现象。要切实做到这点,需要狠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切实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课后服务绝不能仅仅是看管孩子,解决孩子放学无人接送问题,更需要在内涵与质量上下功夫。在课业辅导方面,要辅导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切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适切的教育,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消,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不把问题带回家,以优质的课后服务,为学生的学业成绩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要优化活动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服务课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素质的锻炼,个性的发展,获得充足得发展,让家长看得见孩子的成长。
二是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要严格执行学科类培训的规范性要求,加强行政监管的力度,不仅关注培训的时间,更要关注培训的行为,严令禁止校外培训机构超前教学、超纲教学,不得校外培训机构额外布置家庭作业。实行随机抽查与飞行督导方式,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设立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以规范治理规范培训行为,引导学科类培训积极转型,寻求发展路径。
三是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是指挥棒,学生负担根源在评价,教育评价制度不改革,课后服务逃逸,扎堆校外补课的可能性就会存在。中小学校要严格遵照“双减”要求,积极推进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严格规范考试行为,坚决执行教育部有关考试的规范性要求,减少考试次数,降低学生以及家长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通过建立多元评价、多维评价、绿色评价、综合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状况,以评价制度改革,推动“双减”政策的严格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