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德里张氏是洛宁县的名门望族,在洛宁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考证其来源对研究洛宁县的家族迁徙来源,有重要意义。探究德里张氏来源不能不从“张氏始祖墓碑”谈起,“张氏始祖墓碑”是考证德里张氏家族来源的重要碑刻,墓碑详细记载了张氏家族迁徙永宁(今洛宁)的时间和原因,以及徙居地,对研究洛宁的移民史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张氏始祖墓碑”碑文及拓片被《洛阳明清碑志》(洛宁卷)收录。现将“张氏始祖墓碑”碑文予以介绍,与大家一同分享,共同探讨。“张氏始祖墓碑”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所立。下王召村二门十一世廪膳生员张象德会同合族在张氏祖茔始祖享堂卷棚内树立“张氏始祖墓碑”,撰文记述张氏本源,“志籍贯”、“志世系”、“志茔域”、“志葬次”、“志祀田”、“志拜扫”、“志建立”,详述张氏祖籍,世系、葬次、祖茔的范围、规模、祀田、茔规、祭祖、建立享堂、戏楼等诸项事宜。
原籍陕西同州,村名雁羗,俗呼念桥①。元末避兵,至永居德里村,俗呼北里村②。及后传衍繁多,地不敷养,遂尔星居四方。父母之邦,尚其勿忘!陕西祖讳仲文,殁于陕。祖母党氏携子贵,至永赘德里村陈氏,子四曰:长讳琇配加氏,次讳珷配彭氏,三讳珍配秦氏,四讳玹配侯氏,自此分为四门,支派虽分,原本则一,敦睦勿替,是所望於后裔。茔在德里村之南,东至界墙,西至坡头,南至祀田,北至界墙。其中柏树森森,壮茔观瞻。族人不得擅伐,更防他人窃盗。看守之责,合守共任。享堂之上,祖母党氏暨二世、三世祖墓俱在焉。长门在享堂之东,三门在享堂之西,东之东为二门,西之西为四门。各门不得凌乱,本门不得参越。享堂之东北,传有外公陈氏绝茔一区,张氏孙枝每年设祭拜扫,不忘本也。茔内旧无祭田,雍正六年,十二世孙象德通谋四门,长璐、瓆 、琢、曦、暨象文、庭兰、曜等族长,等又会合族公同,设法置买祀田,其地东至路,西至堰,南至路,北至茔中。除祭道,即地十四亩零,栽桩:“张祀田”,祖灵兹世守是庇。祀田稞租,夏麦秋豆,每亩四斗。长门庭兰,次门象德,三门琢,四门习之,轮流收管,原欲蓄积,以备重刻家谱之用。但遇拜扫之期,凡我族众参差不齐,甚有惮远不至者,因从族议,将稞租备祭演戏,使远近闻知毕集,上以敬祖,下以睦族。始祖墓前,旧无享堂,亦无戏楼。每遇拜扫之际,总备演戏,只觉荒凉。至乾隆三年,始建享堂两楹,戏楼一座③。共襄者合族,总成者实璐、大臣、庭兰、璞、璁、拱辰、国佐、钰、平延、智延、明、克敬、瑕、琩、汉臣、彩服、习之、晪、昉、晓、瞀、宁远二十二人之功也,不泯前劳,以励后效。①【原籍陕西同州,村名雁羗,俗呼念桥。】:德里张氏祖籍在陕西省同州雁羗村,后世称为念桥。今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东埝桥村,今称为东埝村。②【元末避兵,至永居德里村,俗呼北里村】。德里张氏始祖为张仲文,迁居永宁县金门川德里村的时间为元朝末年。德里村,原名北里村,简称北村,至今村民犹称为北村。③【至乾隆三年,始建享堂两楹,戏楼一座。】:张氏祖茔有享堂两处,张氏始祖墓前有两楹,分前殿和卷棚,均为三间。四门祖墓前有享堂一座三间,后世称为“四门享堂”,此大约建于清明朝崇祯年间。戏楼一座三间在祖茔南部区域,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所建。戏楼东侧有五间厢房,为唱戏人员临时住所,平时为张氏祖茔看坟人住所。④【象德】:下王召村二门十二世人,清乾隆年间廪膳生员,家传儒学,克绍家风。雍正六年(1728年),十二世孙象德通谋四门,为张氏祖茔置买祀田十四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张氏始祖墓撰写碑文。其父张璔,清雍正年间邑廪膳生员。曾在西山底镇开馆授徒。雍正元年(1723年)纂修德里张氏(二门)门谱,集二门之人与事整理编辑而成,谱中九世以后到十一世人,很多有人物小传,记载迁徙非常详细,非常珍贵,今存大原村,二门后裔家中。该谱原有大原村下街十九世张点政精心保存,留传至今,现为残本,也很珍贵。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