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诗词“六法”
1、读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对后世影响极大。刘柳指柳宗元、刘禹锡 。二人诗风不同:前者峭拔简洁,后者雄豪苍劲。 柳的诗歌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刘的诗歌昂扬、外扩、气雄,豪迈豁达。 刘早年与柳同登进士(21、22岁),同为官,共同参加永贞革新(33、34岁),同贬南荒,故“刘柳”并称,二人友情亦为文坛所感动。晚年与白居易结交,又并称“刘、白”。
(老师把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在比较中着理解,这对刘禹锡诗歌风格有着很大帮助。)
2、析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诗人被贬郎州时所写,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让学生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中,领悟刘禹锡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高阔明朗的诗风。)
3、描意境
在我的眼里,秋天是多么的美好啊,可自古以来,人们总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认为辽阔空远的秋天,定比花团锦簇的春天更加美好! 你看,在秋天的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展翅高飞,我的诗情与豪迈也随这只白鹤飞上了蓝天。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在诗歌中所营造出的氛围。教师多鼓励,适当补充。)
4、捕细节
诗人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也确实是这样,在文人的笔下,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诗歌中的细节,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到了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刘禹锡 ,他的豪情在困境中的豁达,一下子就体现了出来!
(让学生在读中,捕捉诗人笔下的细节。学生自由发言,不拘泥于课本,老师引导,及时总结。)
5、抓动词
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中,诗人用了“排”这个动词。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振翅高飞、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所以,这个“排”在这首诗中,用的妙,用的传神,让这首诗有了生命力。
(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动词在诗中的具体体现。学生可以展开想象,在诗中的画面中体会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6、品名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二句是这首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晴空一鹤排云上”,“晴空”二字即描绘出秋高气爽的秋天的特色,是春天多风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在诗人被贬的背景下,一只孤鹤直冲云霄,博击长空,作者的用意不言自明。这一意向是全诗的精华。难道我们就没有感到诗人那种被贬、压抑的情感自然随着仙鹤飞向云天,展翅飞翔!诗人那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已是“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名句强大的生命力,并向学生强调在学习中多积累、多感悟名句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