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山千佛岩石窟 | 金牛古道,贞观佛光
乙末年二度入蜀,与克铭在安岳作别,他回六盘水老家,而我独自一人继续巴蜀之行。在遂宁匆匆看过宝梵寺后,本想直入成都,吃吃喝喝后“青春作伴好还乡”。在遂宁火车站差点就准备买去成都的火车票了,一溜眼儿看见了对面汽车站有去绵阳的大巴,于是夜奔至绵阳,先观平阳阙,再上卧龙山,后观梓潼诸阙。
梓潼卧龙山并不难去,却不好走。山路崎岖难行,又极易迷路,问了好几个老乡才找到千佛岩。达到时已是气喘吁吁,大汗不止。
千佛岩在卧龙山山顶之环谷之中。山顶呈圈椅状,中有古庙,内存一巨石,石上四面开窟,便是千佛岩。千佛岩现存3龛、大小佛像近400躯。除1龛为明末凿刻外,其余均镌刻于唐贞时期。
| 金牛道示意图 来自网络 |
此地是蜀道金牛道入成都必经之所,其造像风格又与广元皇泽寺如出一辙,是川北石窟造像群极为重要的一窟。
千佛岩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未凿龛。
东龛,圆拱形,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称“东方三圣”龛。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跏趺座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像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于佛的两侧,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神态端庄,二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外沿两侧原刻有140尊小佛,现存68尊。龛顶刻天龙八部,为浅浮雕,形象丰满,刀法流畅。
北龛,圆拱形,共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称“华严三圣”龛。佛结跏趺座于莲台上,佛头部为火焰形头光,高发髻,面部丰满,肃穆中微露笑意。身着僧衣,右手斜指天,左手放于膝,莲台下部为须弥座,上部为莲花瓣,须弥座正中刻一小佛。二菩萨头戴幔冠,火焰形头光,身着腰衣,胸饰璎珞,右手执如意,左手贴衣,赤脚站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下帷须弥座,两旁各刻姿态雄健的狮、象各一尊。二弟子身着僧衣,左为阿叶,右手执佛珠,左手下垂;右为阿难,双手合什。二力士造形生动,裸上身而肌肉隆起,狮鼻大口似有“应变无方”之神力。龛顶刻天龙八部。龛外左侧上方有“中和四年造龛”题记。
西龛,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造,圆拱形,共有造像53尊,称“西方三圣”龛。龛正中为阿弥陀佛,宝珠形头光,分四层次。头饰螺髻,头顶有高宽的肉髻,双耳穿环,身着通肩式袈裟,袈裟的右下摆从左肩搭在后肩上,形成披风,结跏趺座于两层仰莲瓣的莲台上;右手平举,以拇指和中指相捻,余三指平伸,施莲花印。左手举于胸前,施愿印。佛左右两边的菩萨呈站势,头顶挽螺髻、戴花,身着半式天衣,下身着羊肠大裙,腹部没有呈十字交叉的璎珞。帔帛从双小臂上下垂,在大腿处形成三道大园弧。以上三像近似圆雕。
在三像左右两边,分别刻有26个闻法菩萨,合为52数,均呈高浮雕。众菩萨的脸形半圆,眉眼平直,长发在头上挽成半高髻,身着半臂服饰,内着短襦;其姿态各异,或以双手抱膝而坐,或以只手托腮,或双手合什,或作思维状,等等;顶后均为圆形背光;台座为有茎的莲台。
该龛的龛门为莲瓣形,龛楣和龛额上刻卷草,龛额上还有浮雕的七佛。壁沿有后刻“大明崇祯十二年四月初一日江西地仙汪囗阳号春囗囗”等字。龛门外右臂上有一则贞观八年的“造四面龛僧道密”造像碑记,碑首题:“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邓元觉书,作龛及镌字杨字尚”,碑文后半有“大隋开皇元年明囗法师”几字,碑末落款“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碑的下半部有52个出资施主。
东龛上端有民国六年十二月二日所刻:“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示/保护古物/严禁重粧/民二十八年十二月二日纪念”等字。
卧龙山千佛岩还有极其重要的近代遗存,营造学社题记,题记墨书:“中国营造学社……/梓潼县第二……/民国二十八年……”。营造学社调查过很多古物,题记还是第一次见。学社一行于1939年11月25日到达梓潼。次日,梁思成和莫宗江即来千佛岩调查。一瞬间,如同看见了昔年的梁思成在巴蜀的身影。
官方的严禁重妆的警示仅比梁思成和莫宗江的题记晚了八天,是否受到了此次营造学社调查的影响,已不言而喻。
梓潼卧龙山千佛岩石窟是巴蜀地区初唐造像的杰出代表,又与皇泽寺造像地域相近,风格相似,互为印证,甚至可能是同一批工匠所为,是佛教艺术自长安至成都,在蜀道-金牛道上的真切反映,更是长安式样到巴蜀风格过度的重要一环,意义重大。千佛岩于金牛古道上绽放的初唐佛光,熠熠闪光,引人注目。
离开千佛岩,重返梓潼城,依次看了诸阙,才发现竟然一天粒米未进,寻了一个小馆子,简单扒了两口,重回绵阳城,奔德阳而去。
注:部分介绍文字抄录于1994年的《绵阳文物》。
您的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