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丨第三十二回 ·城隍庙里张溶宣讲上谕 柔能楼后知县修建亭子

第三十二回

城隍庙里张溶宣讲上谕

柔能楼后知县修建亭子

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地图

话说三间社学修复后如期开学。西宁百姓十分高兴,从此,西宁城又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张溶在西宁工作已有3年,进入第二个任期。

一天上午,约莫是巳时(上午10左右),张溶来到西门内的城隍庙。这里早已集中了全城有空的百姓,两位穿着黑袍子,戴着黑帽子的人站在百姓前面。其中一位帽子两边垂着短带子的人对百姓们说:“各位父老乡亲,今天是初一,按规定是宣讲《上谕十六条》的日子。这个活动如今已经坚持了3年,3年来,大家风雨无阻,每月的初一、十五,只要有空,都来到这里听宣讲,知县大老爷对大家很满意。”

有第一次来参加活动的人问:“这讲话的是谁?”旁边的人悄悄告诉他:“是约正。那边穿着黑袍子,戴着黑帽子的人是约副。”

“约正和约副的装束好像都一样哦。”有人这样问。

“约正帽子帽子两边垂着短带子,约副的帽子没有。”有人这样回答。

约正停了一会,接着说:“我们张溶知县,3年来风雨不改,每月的初一、十五都亲自来给我们宣讲,今天也是如此。下面,我们请知县大老爷给我们宣讲《上谕十六条》。”说完,退下。张溶知县手上拿着一本《乡约恒言》、一本《上谕直解》走上了讲台。

列位看官,西宁城为什么每月初一、十五都在城隍庙宣讲《上谕十六条》呢?说来话长。康熙九年(1670年),朝廷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上谕十六条》的规定。《上谕十六条》是康熙皇帝拟定的国民教育教材,其内容是下面的16句话:

敦孝弟以重人伦,

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

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

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

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

息诬告以全良善。

诫窝逃以免株连,

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

解仇忿以重身命。

西宁县当时也执行朝廷这个规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康熙二十二年张溶担任知县的时候,这个规定就已名存实亡了。

西宁是一个汉瑶杂处,犷悍剽挚而难驯的地方。经过张溶一段时间的努力,因清初动乱而流落他乡的人纷纷回来了,商人也愿意到西宁投资做生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溶认为,必须把对百姓的教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他于是向省里请示恢复设置约正、约副,并给约正、约副配袍子和帽子,以示庄重。每月初一、十五与生员一起,约正、约副率领百姓到城隍庙集中,宣讲《上谕十六条》。其他各处乡村也与城内一样,全部成立乡约组织,按时宣讲。对于张溶这一请示,省里自然同意。

但西宁文化落后,百姓理解能力差,《上谕十六条》虽然也算通俗易懂,但对于西宁百姓来说,还是不大好理解。张溶于是根据《圣谕十六条》的内容,编写成《乡约恒言》一书。该书结合了康熙时候的法律条例,并援引因果报应的故事,让老百姓通过具体的例子,对康熙皇帝的上谕和大清法例有深入的理解,形象生动不枯燥。张溶把自己编的《乡约恒言》和两浙巡抚陈公编的《上谕直解》都印了出来,分发给乡中担任约正、约副的小吏和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要求他们每月初一和十五召集乡民讲解、诵读。

“要不要自己亲自给城里的百姓宣讲呢?”张溶问自己。

“公务繁忙,百废待兴,自己确实很忙,确实很难在每月初一、十五抽出半天时间来给大家宣讲。”张溶一想到这里,就给了自己一个否定的答案。但他立刻又想到宋朝的程颢。程颐担任山西晋城县令时,百姓因事到县衙,他都会抽出时间给百姓讲孝弟忠信。看见民间子弟读书,也会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停顿和断句。还想到宋朝的张载。张载担任陕西云岩县令时,把注重农业,改良社会风气放在第一位,每月的好日子,都集中乡中长者到县庭,亲自设酒食款待,让百姓明白侍奉双亲尊敬长辈的道理。想到这里,张溶于是决定:无论多忙,每月两次到城隍庙,亲自给城里的百姓宣讲《上谕十六条》!

张溶希望通过这样,使西宁百姓的习俗逐步从浮薄回归到淳厚,以报答天子对百姓的仁爱;希望位于岭南边境的西宁百姓稍微学会一点礼仪,让社会更加和谐温馨。

这天是宣讲“完钱粮以省催科”。张溶对大家说:“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缴纳赋税是大清子民的天职。大清赋税沿用前朝科则,不征实物,都折为银两征收。沙滩地、洼地、山坡地及坟地每亩征收银子1分至3分,耕地每亩征2分至4分,园地每亩征4分,官收官解。朝廷打理的国有土地和因故被没收的民田,如果租给农民耕种,实行定额租制,租额为:上地3分,中地2分,下地1分。田赋折算为银两后,收到的零碎银子要熔铸成整块的大银上缴,这样就会有损耗,因此在征收赋税时要加征火耗银。在征收赋税中,还有加派、加征的部分,用来送给户部的官吏,叫平余,也称余平、随平。如今各省解户部的税银每千两随解25两余平。对田赋的构成,各位父老乡亲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张溶停了停,喝了口茶,接着说:“我张某来到西宁3年了,感谢各位父老乡亲的支持,每年都较好地完成了本县的税收任务。按吏部规定,一个县如果欠税额达到10%,知县不但失去升迁机会,还要被罚俸1年。欠额越高,处罚越严,达到50%的话,就会被革职。大家如果真的爱戴本人,请继续履行义务,积极缴税。”

张溶说到这,一位绅士大声回答说:“请知县大老爷放心,您这么为我们着想,我们绝对不让您被罚俸,一定会积极主动缴税!”在场的人纷纷附和。

张溶很高兴,对大家说:“谢谢大家。大家知道,官府全年征税分为两个阶段,2至4月为第一阶段,一般要缴纳全年赋税的50%,人们称这阶段为'上忙’。5至7月份为农忙季节,为了不耽误农事,期间停止征收赋税。第二征税阶段是8至11月,称为'下忙’。我们要按照上忙、下忙的比例缴纳赋税。官府不会欺骗大家。顺治帝时使用的是二联票,将纳税户应缴赋税数目写在上面,纳税人和官府各执一联,以便上级复核。如今使用的是三联票,一联给差役作凭证,一联交给纳税户,一联保存在县里,涂改不得,因此绝对没有侵贪的可能。”

张溶最后强调:“大清法例载明,百姓经催促仍拒不缴税的,先治以杖刑,然后判罪。因此,大家务必谨记上谕的'完钱粮以省催科’。”张溶这一讲,足足讲了一个时辰。

张溶工作非常投入,但公余颇为寂寞,觉得县衙后的玉枕山上少了一个休息的地方。顺治康熙年间,知县李翼鹏在县署内创建了柔能楼,柔能楼东边偏左的地方,如今长满了丛杂草木。张溶请人把草木铲除,开辟出了一块空地,然后准备材料,招集工匠,建成了一座轩子,叫觞咏轩。当时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这个觞咏轩很小,但堂阶前的院子和围栏外的地方都是开花的树木和青葱的竹子,藤萝缠绕,环境优美,轩内窗明几净,十分雅致。张溶常常在这里焚香写作,偶然也会与本县的文人骚客在这里喝喝酒,吟吟诗。

一日,几位文人骚客喝得兴起,到轩子外面转了一转,发现张溶居室的隔壁,有一个亭子的遗址。大家于是建议张溶恢复这个亭子。张溶站在遗址中间,觉得四周风景优美,心想前任在这里构建亭子,寓目抒怀,眼光的确不差。当即决定自己出资修复这个亭子。

当晚,张溶三易其稿,绘出了一个六角亭的示意图。次日,请来师傅勘察现场。师傅根据情况和张溶的设计图,开出了备料清单:6条头径为1尺2寸、长2丈的大杉木,青砖1000个,石灰2担,木料、茅草若干。择定吉日,正式开工。

师傅首先把地基补好,然后把6根柱子竖立起来,在每根柱子上部之间,用檐枋连接起来,形成框架。接着在每根柱子顶上安置花梁头,以承接檐檩。在每个花梁头之间填上垫板。这样,亭子的上架就已做好,在上面覆盖上茅草,就算封顶了。然后再做亭子的下架,在每根柱子之间,安装吊楣子和坐楣子,给亭子的柱子、檐枋、花梁头、吊楣子和坐楣子等扫上油漆。这一系列工序完成后,亭子的主体工程就完工了。随后,张溶请人修整了通往亭子的小路,并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围起低低的栏杆。

工程全部结束后,张溶写信给屈大均,邀请屈大均到西宁一游。张溶本来不认识屈大均,但久仰他的大名,因此从河南到广州后,张溶先到番禺拜访了这位清初岭南大家,二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张溶到西宁任职后,双方书信往来不绝,竟成为了深交。

未知屈大均是否会应张溶的邀请前来西宁游玩,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郁南县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的一段历史。书中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4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