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标准”泯灭了孩子的灵性
【第110期】让孩子学会学习系列(72)
莫让“标准”泯灭了孩子的灵性
教育思考:自主招生为什么会出“怪题”?
近年来,大学的自主招生中,总会出现不少偏题怪题,比如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曾出过“《西游记》中有多少个妖怪?”清华自主出过的以“孙行者”为上联让学生对对联等!
南京大学自主招生曾出过一道数学怪题:用四个0来算24点,你能算出来吗?结果当年300多名来自各地的佼佼者竟无一人能回答……
怪题怪在不按套路出牌
后来有专家给出答案要用阶乘来算。
笔者没学过阶乘,但看了之后觉得其实挺简单。
笔者又百度了一下,阶乘是高中必修内容,既然是必修内容,0的阶乘是1,既然有了1,24也就不成什么难题了。
另外,网友给出的答案中,还有用三角函数之来解的。无论用什么解,这个题的关键在于“无”中生“有”,只要把“0”转化成了“1”或其他什么不等于“0”“数”,这个题目也就解决了!
可是这4个“0”难倒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高才生”,竟无一个能答出此题。为什么答不出?这些“高才生”对此题的感觉就如我这普通智商的人的一样,“无”中如何能生出“有”来?
这些前来“自主招生的高才生”,其思维却也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在对“数的计算”中,只想对“0”进行加减乘除亦或是乘方、开方之类的运算,就算是比较“有思想”的一位山东考生也只是“想到了可能要用特殊的方程式来解决”,但却苦于找不到“解决”的途径。
但如果这个题换一个问法,譬如,计算(0!+0!+0!+0!)!=?那我们的考生恐怕连笔也不用,张口就会来!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对“解题”那是驾轻就熟,但对“问题”却只能无策束手,只会沿着大路走,遇到荒漠则只会踌躇……
诺贝尔奖很简单,用胶带就可撕出来
而在现实中生活中,路总会有尽头,只会走路,不会开路,人类就无法向前走!
路是不是都会崎岖难走,一定是困难重重,其实也不尽然!
众所周知,2011年的物理诺贝尔奖就是用胶带“撕’出来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胶带从石墨上粘下薄片,这样的薄片仍然包含许多层石墨烯。但反复粘上十到二十次之后,薄片就变得越来越薄,最终产生一些单层石墨烯。这个看上去非常简单、与高科技一点儿也无关联,但就是这简单方法却撕出世界的最薄材料石墨烯,不可思议,而却是事实。
不要把创造发明都想得那么高深莫测
爱迪生也有这样一个案例:他要助手帮忙测量一个灯泡的容积,过了很长时间,助手仍未将数据送来。于是,爱迪生便亲自到隔壁去找助手,看看他是怎么量的。一进门,爱迪生就看到助手正在忙于计算,桌子上的演算纸已经很多了。爱迪生问:“还需要多长时间?”助手满头大汗地说:“一半还没完呢。这真是太复杂了,涉及到很多的图形和公式,还有更麻烦的事情。”
爱迪生看到纸上都是运算的数据和画出的图形,把灯泡包含的种种图形都分别画在了纸上。爱迪生明白了,原来,他的助手用软尺测量了灯泡的周长、斜度、口的周长、深度等等,正在用复杂的公式计算呢。小伙子助手还把计算程序说给爱迪生听,证明自己的思路没错。爱迪生摸着下巴笑了,他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说:“别忙了,小伙子,来,像我这么干。”说着,爱迪生拿着那个灯泡,在水管下接满了水,交给助手说:“现在把这里面的水倒进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听到后,看看桌子上的演算纸,脸一下子红了。是的,他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爱迪生也有这样一个案例:他要助手帮忙测量一个灯泡的容积,过了很长时间,助手仍未将数据送来。于是,爱迪生便亲自到隔壁去找助手,看看他是怎么量的。一进门,爱迪生就看到助手正在忙于计算,桌子上的演算纸已经很多了。爱迪生问:“还需要多长时间?”助手满头大汗地说:“一半还没完呢。这真是太复杂了,涉及到很多的图形和公式,还有更麻烦的事情。”
爱迪生看到纸上都是运算的数据和画出的图形,把灯泡包含的种种图形都分别画在了纸上。爱迪生明白了,原来,他的助手用软尺测量了灯泡的周长、斜度、口的周长、深度等等,正在用复杂的公式计算呢。小伙子助手还把计算程序说给爱迪生听,证明自己的思路没错。爱迪生摸着下巴笑了,他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说:“别忙了,小伙子,来,像我这么干。”说着,爱迪生拿着那个灯泡,在水管下接满了水,交给助手说:“现在把这里面的水倒进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听到后,看看桌子上的演算纸,脸一下子红了。是的,他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1945年7月,第一颗试验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沙漠爆炸,物理学家费米,想知道原子弹爆炸的威力,于是,当原子弹爆炸的风暴刮到他面前时,他丢下了一些纸屑,根据这些纸屑的位移,计算出原子弹相当于1万吨三硝基甲苯炸药(TNT)的威力,这个结果,与后来用的精密仪器测量的结果无异。
……
结语:学习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正好相反
读书越读越聪慧,而不是读书越读人越愚,读书多了,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读书更不是只去应试,只会做题,为诸如像“一只船上载30头羊,40头牛,船长的年龄有多大?”之类的问题去绞尽脑汁。
自主招生题目中的一些“偏题”“怪题”,其本质是不同于高考试题趋同思维倾向的发散性思维试题,其实更有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在中学广泛阅读,形成审辩性的思考习惯。
现在很多考生为准备自主招生的面试,都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正是这些培训,使我们的考生思维往往陷入定势。
南大招办主任赵鸣当年曾表示“南大通过自主招生想招的并不是这样缺乏灵气的考生……因此出的面试题很灵活,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科发展潜力,习惯按一个套路答题的考生自然应付不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大的题一点也不“刁钻”更不“古怪”,只是我们那受应试教育毒害至深的考生们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而已……
就像聪明的网友看了问题后说,这道题目太简单了,既用不到阶乘,也用不到三角,在四个零中间加个“:”,变为“00:00”,不正是24点吗?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本文为平湖一柱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