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点都不知道,就别去香港瞎买了

上周写安盛事件,我留了个问题:

「这次安盛事件的投保人,都是买了几十万甚至上千万的保单。按理说,有能力获得财富的人,见识应该不差,脑子应该不笨。为什么也会被如此明显又拙劣的误导销售呢?为什么香港这么成熟的金融市场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留言里的一些回答其实都对,不熟悉、盲目相信、信息差等等,这些因素都存在。

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接触从大陆来香港做理财的客户,直观的感受是:

1、在很多人心里,香港仍然自带光环,是高大上的代名词,盲目信任。

2、不了解香港和大陆两地金融市场的基本区别,习惯用大陆的经验去套用。

3、缺乏足够的理财知识,不足以判断香港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和产品。

这篇我就讲讲,去香港投资理财,有什么基础的概念是必须了解的。

声明:

1、这个话题很大,不可能一篇写全。这篇先写一些大的区别。大家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留言,我再详细写。

2、主要写个人经验,以方便大众理解为主,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写论文,有什么不全面或者金融定义不准确的地方欢迎补充,但请勿抬杠。

3、我会尽量客观的描述并给出注意事项,不存在哪个市场更好的结论。也不存在鼓励或者拦着大家去香港投资理财的立场,请不要给我扣帽子。

01  「境外金融市场」

香港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从金融市场角度来讲,区别就大了。

我们的钱,放在大陆的银行里,甭管是中行工行还是招行,都叫做「境内资产」。

但是,如果这笔钱打到香港,甭管这笔钱是买基金、买房子、买保险,还是只躺在银行账户里不动,都是「境外资产」。

境外资产,遵守的是境外的金融规则。可以说所有的区别,都来自于这一点。

特别是银行的服务,香港和大陆真的有很多不同之处。

有很多人,资金到到香港了,但是脑子还没转过来,还按大陆习惯来,发现很多东西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

比如:咱们在大陆开个银行账户,一般来说,卡号就是账号。但是外资银行账号和卡号往往是分开的。

如果你在大陆的花旗、渣打、汇丰、东亚这类外资银行有账户,可能会熟悉一些。

但很多人没用外资银行的账户,即便是开户的时候嘱咐过,回头也很快忘记了,转账的时候,账号怎也填不对,即使能过,到账的速度也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

还有些人,知道两地有区别,但是具体什么区别又不清楚,全靠自己脑补,以为资金到了香港就彻底自由了,也出了很多岔子。

比如:有人以为自己在香港的账户里有美金,就可以在美国用这张卡直接取美金了。

其实,虽然在香港,港币和美金是挂钩的,但是美金和港币仍然是两个币种。

银行账户里,港币在港币账户里,美金在美金账户,这个很好理解。

但是银行发给你的借记卡,只绑定你的本地货币账户——也就是港币的账户。

你用这张卡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取现,取的还是你港币账户里的钱,只不过经过自动兑换成当地的货币取出来了。

至于你原本美金账户里的美金,根本不可能通过这张借记卡取出来的。

同样的,你用这张卡回大陆取人民币,也是等于把港币账户里的港币兑换成人民币再取出来。

那账户里的美金要怎么才能拿出来用呢?

就两种方式,要么到柜台取现金,要么通过转账转到美国的个人账户上。在美国,美金是本币,美国的借记卡,绑定的就是美金账户了。

类似这样的误解,特别多。

02  「低利率环境」

香港的利率很低,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的问题的根源都是从这儿来的。

有多低呢?来,看看这个港元存款利息表。

你没看错,年利率百分之零点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算你把港币换成其他币种也一样。人民币、澳元和美金能稍微高一点点,加币、欧元、英镑、日元之类的就更低了。

很多人在香港开完账户转了资金进去,就会问有没有什么银行理财可以做。

他们问的,其实是类似于余额宝、招行「日日欣」、或者3个月/6个月定期理财,这种虽然不保证保本,但是「稳定性很高、灵活性很强、收益性虽然不咋地但是也好过定期存款」的产品。

很多人说,我真的不贪心,有个3%的利息就可以。

但是在香港,对不起,没有。

香港的按揭贷款利息也不过是2%多一点,如果不涉及到市场风险,银行凭什么给你3%以上的利息?

就算是风险等级最低的基金,每年派息也能有个3%左右,但是当市场有波动的时候,本金一样还是有可能损失。保本什么的,不存在的。

但是大把的钱扔在账户里,不赚钱就是亏啊。100万美金在大陆,一年稳稳当当至少20万人民币的利息;在香港,就只有可怜的8000美金。

更何况,很多人的资金,半年一年之后要用,也不适合存定期。

正是这种「白放着就亏了」的心态,让很多本来风险厌恶型的人,不得不选择含风险的产品。

03  「外币配置」

大陆现在外汇管制,每个人每个自然年度只有5万美金等值的换汇额度。换完了你就只能等明年。

在香港,基本没什么限制,一天换若干次也可以,换多大的金额也都可以。

我自己换人民币回大陆用,换个几千块,可以。

客户要去欧洲买房,一次性换个100万欧元,很正常。

对公账户母公司分红,3000万人民币一次性换成港币,也没问题。

我自己痴迷研究外汇交易的那段时间,账户里有10种货币:

美金、欧元、澳元、加币、英镑、纽币(新西兰)、日元、瑞士法郎——这8种是目前主要的国际流通货币,你只要开个全币种账户,一般就都有了。

再加上人民币和港币,每个月账单都密密麻麻一大堆。

看起来特别自由对不对?但是也要考虑实际用途和隐形成本。

很多人之所以大老远跑到香港开账户存钱,都是因为觉得「美金保值、抗通胀」。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做一定比例的外币配置,来分散单一货币贬值的风险,没毛病。

或者本身就有孩子留学等未来境外的生活学习计划,提前做一些外币的安排,也是应该的。

但是外汇交易,波动特别快、风险特别高,很多人的投资心态和投资理念都跟不上投资行为,不但忽略了长期的概念,而且特别容易被市场影响心情,手里有点美元资产,每天被汇率变化搞得心惊肉跳的。

6.5的时候,再观望一下吧,说不定还能降;过几天,哎呀不好了要破7!赶紧换啊。于是6.9换了。

一算,又少换了好几千美金。心情立马不美丽了。

换完之后干嘛呢?放着没利息啊,你看,又回到上面一条的问题了。

所以,一般建议,资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或者有境外留学和生活计划的家庭,再或者对不同的投资形式感兴趣的专业投资者,这些人比较适合配置外币。

其他的没有明确需求的,谨慎考虑。

资产配置是一个「个性化」的事情,别人这么做,不代表你也适合这么做。

04  「竞争激烈」

香港七百多万人口,在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生存,资源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香港人常说一个词:揾食艰难(wan sik gaan naan),就是谋生很难的意思。

香港人做事努力,有韧性,这是公认的事实。我很多同事年薪过百万,也丝毫不敢松懈。

但是同时,香港社会也非常现实,特别是金融业,压力非常大。

在这种高竞争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原则。

就拿保险业为例,香港销售保险的人和渠道实在太多了,没办法,入行门槛低啊。保险代理人卖、保险经纪卖、银行卖,三方理财卖。

多到什么程度呢,你去海港城门口广东道走个来回,每隔三五米就会有人拿个纸板来搭讪,美金保单要了解吗?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要坚持理性诚信的销售,太难了。

自然会有一些人,用夸张的描述,误导的语言,甚至是欺骗的手段,去获取客户的信任。

大陆的保险误导销售被诟病了很多年,但其实同样的问题,香港一样存在。

我曾经协助处理过一个保单的投诉。人家本来是想存10万美金,被忽悠买了一张分红型保单,被告之利息高,而且一年后可以退。

结果可想而知,真来退的时候傻眼了。

产品本身其实没问题,错的是需求和产品根本不匹配,有问题的是人啊。

所以不要以为香港就不存在销售误导,很多人在大陆时脑子很清楚,但是到了香港,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是很通,一慌乱,一松懈,反而容易被忽悠。

这个部分,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夺命金》,豆瓣7.3分。

主演有刘青云、何韵诗、任贤齐、胡杏儿,封面图就是剧照。何韵诗扮演一个银行职员,日常工作就是投资顾问,可以说很写实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总结一下: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吧。在香港这几年,真的是感受很深,香港有很多面,有些我很喜欢,有些我很无奈,有些甚至让我很不屑。不是用几句话就能随便定义的。

所以这篇写的特别累,有很多复杂的情绪在里面。希望大家单纯点看,就当是我普及一些小知识好了。

如果有什么问题,留言给我。有些经验,别的地方你还真的问不到呢。


我是关哥,解决你的保险问题。

欢迎大家去翻菜单栏,好多干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