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南青北白”之间的“寿州窑黄釉”
“南青北白”是古陶瓷界常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邢窑白瓷的大量烧造,形成了与南方越窑青瓷分庭抗礼的瓷业格局,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一南一北,故有“南青北白”之称。而大致在同一时期,地处南北之间的寿州窑(今属安徽省淮南市)主烧黄釉瓷器,其中的精品釉面光润,色黄如蜡,闻名天下。
寿州窑酱黄釉折沿大碗 安徽博物院藏 口径36.6厘米,是目前已发现的唐代寿州窑形制最大
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
寿州窑黄釉碗 安徽博物院藏
这段记载列举了当时各著名窑场所生产的茶碗,这些瓷碗的主要差别在于釉色不同:越窑、岳州窑为青釉瓷,邢窑为白釉瓷,寿州窑是黄釉瓷,洪州窑是褐釉瓷。又因釉色的不同,引起茶色的差异。这是出自唐代文献记载,因此对于研究唐代瓷业格局意义颇高,由此也可看出,唐代寿州窑黄釉瓷是紧随“南青北白”之后的第三类瓷釉品种。
寿州窑黄釉玉璧形足碗 淮南市博物馆藏
唐代寿州窑的产品主要有执壶、枕、罐、碗、钵、水盂等,以日常生活器具为主。它们的胎体一般比较厚重,为了提高釉色效果,施釉前会在胎体上先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再用蘸釉、刷釉、荡釉等方法,对器物内外进行施釉。如前文所言,唐代寿州窑以铁为着色元素的釉料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黄釉瓷器,但在釉色的把控上有较高难度。大多数寿州窑黄釉瓷并不美观,釉色要么浅淡泛青,要么有深褐色斑点、斑块。若想烧成釉色美观纯正的黄釉瓷,窑工们还需要使用一种窑具,那就是匣钵。匣钵的使用,一方面避免了窑灰对瓷器釉面的污染,另一方面保证了匣钵内温度和烧成气氛的相对稳定。使用匣钵烧造的这类黄釉瓷器属于寿州窑中的高端产品。
寿州窑黄釉执壶 安徽博物院藏
黄釉执壶也是唐代寿州窑的大宗商品,执壶又名注子,是唐代以后流行的酒具、茶具。这类改横柄为系(曲柄)的执壶大概出现于太和九年之后,是唐代中后期流行的器具。以纯正的蜡黄釉者为精品,较少采用装饰纹样,不过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黄釉葡萄纹执壶,以剪纸贴花的方法在执壶肩部装饰两组葡萄和葡萄叶纹样,非常精美。
寿州窑黄釉葡萄纹执壶 淮南市博物馆藏
寿州窑黄釉枕 安徽博物院藏
唐代寿州窑还有一类重要产品是黄釉瓷枕,它们造型多样,有箱式、委角式、腰圆形、船形(元宝形)、动物形(如象形、兔形)等,而瓷枕的装饰多采用剪纸贴花装饰于枕面或枕侧,剪纸贴花的纹样有花卉纹、蝴蝶纹、松针纹等。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黄釉贴花枕,釉面匀净,造型典雅,枕面中央饰剪纸贴花花卉纹样,图案秀丽,纹饰清晰,是寿州窑瓷枕中的珍品。
寿州窑黄釉贴花枕 安徽博物院藏
寿州窑黄釉瓷器的产量在当时应该是非常大的,运销范围也是很广的,不仅在安徽省内各地区出土过数量众多的寿州窑黄釉瓷器,在省外的江苏扬州、南京,甚至远至广东省都曾出土过寿州窑黄釉瓷,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酱黄釉腰圆形枕,就是晚唐、五代时期的寿州窑产品。
寿州窑酱黄釉腰圆形枕 广东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