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涵:辉煌的空间文明
在未读《飞向太空港》这本书的时候,航空航天类的知识是我的盲区,既不熟悉,也不了解,所以跟着作者回忆1990年的亚星发射的故事,既有兴趣也有看头,更多是被航天工作人员的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感动。
在这个贫困的沟壑纵横却又风景如画宛如稀世奇图的小山区—西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美国星入了中国箭的洞房,东方习俗与西方文化也因此混合交融,虽然在此之前历经重重困难,并且黄种人与白种人沟通不便,两方性格不同,语言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甚至也都会为了一些平平无奇的小事发生过争执,但在那之后,双方都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做事态度,都在努力做好航天工作,为了将亚星送入太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人类之间的空间文明。
中国的航天工作者更是为亚星不顾一切,拼尽全力。虽然是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却住在破旧的随时可能会塌掉的楼里,条件又冷又破,下雨后还会滴滴答答的漏水,被作者打趣的称为“水帘洞”,吃饭吃不好,睡觉睡不好,还要为美国的工作人员提供最好的住宿条件,也要用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白天的航天事业,但他们仍旧不喊一句累,一句苦,只是默默的奉献。
航天事业不可大意,需要精确到分毫,一令一动都需要接受指示。这是考验航天工作者的耐心,细心,用心,因为一个头发丝就有可能引起爆炸,一个小动作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在这个不大的航天发射基地,每一个行动都是小心翼翼,加以思索的。但是这一切行动都为了卫星着想,中国的航空工作者把工作看的比命还重要,这是他们的宗旨。
看到最后几章中国各地人民和美国发射公司聚集起来热血沸腾的观望卫星发射,自己的心也慢慢的滚烫了起来。当暴雨在应当发射的时间还未停下时,当发射的最后几十秒钟火箭冒白烟时,自己也瞬间开始紧张,诚慌诚恐的怕发生什么事情。而当最后亚星全指标正常的发射后,自己悬吊的一颗心也慢慢放下,虽然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但依旧像亲眼目睹一样。
是的,这是历史性的成功。中国通过这次卫星发射,以不可阻挡之势挤入了这个领域,在中美双方航天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对两国以及世界的和平都有极大的推动,也将为亚洲地区那些从前没有现代化通信的千千万万的人们带来一场通信革命。
亚星能够成功发射也是有必要因素的,如果中国一开始没有积极争取,遭受了一点羞辱而放弃这条航天道路,如果中国在面对美方的一些要求而没有迫于改变去满足,如果中国航天工作者为了家庭事故而放弃事业,如果中国航天工作者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拖延去尽力抢救,那么一切一切过后,就不会有如今的成就,就不会有如此宏伟壮大的场面继东方红一号之后发生,这正是因为有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积极乐观,顽强不屈,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奋力向上的种种精神,才会有现在的局面。
看着中国如今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东方红系列卫星在离我们数光年以外的距离为我们默默造福,玉兔号登空摘月为人类开辟地球以外的空间踏下第一步,长征三号,神舟十号,天宫一号,嫦娥三号,这些中国人民呕心沥血大大小小发射的卫星火箭,都是中国人民智慧力量凝聚的象征,都值得我们骄傲。
我们可能永远也接触不了这一项高深莫测,精密复杂的事业,但是我们应当知道,有人在花费一生为这项事业做出贡献,我们都应当适当了解这个行业,不要像作者在书中写道,那个年代的学生连东方红一号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卫星总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