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森林,人类精神成长的“摇篮”

////

只要心中有一片森林,就会有个不一样的自己!

原文 :《森林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摇篮”》

作者 |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馥芳

图片 | 网络

/

/

/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作家桑塔格曾睿智地指出:“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我一向自诩是健康王国的居民。可是2020年我刚刚过完五十一岁生日后不久的一天傍晚,一阵突如其来、随后断断续续持续了三四个小时的腹部剧烈胀痛直接把我送进了医院午夜的急诊室,随后转入了住院病房,我变成了病床上被各种医疗器械和设备控制的一个“医疗对象”。我一下子从健康王国坠落到了疾病王国,身份也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了一个病人。暂别了阳光、自然空气和自主行动的自由。

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我盯着并排的几张病床看。白色的病床一字排开,病人绝大部分时候被各种医疗仪器固定在病床上,甚至连下地都是一种奢侈。这种被固定在一隅的、高度受限的生活像什么?像一棵树的生活?我真活成了一棵树?当各种树的意象在我脑中快速闪过时,一瞬间我竟有点小小的激动和窃喜。从前反复读过、背诵过的席慕蓉的名作《一棵开花的树》中的一些诗句自行在脑海中闪过:“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风轻云淡、岁月看起来静好的日子,看着那些年复一年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花草树木,竟然每每生出许多意淫式的幻像,幻想着花草树木因着某个或可说或不可说的原由,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囿于土地上的某个地方,期待着以守株待兔的方式遇见某些物、某些事、某些人或者某种命运。可是,若树木真有思想,真能思考,它们会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它们会甘愿做一棵树,开一树花,静待一个长久期盼的实现吗?

病中虽然身体的自主活动高度受限,但精神是自在的。藉由病树突然想到了森林。森林之于人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任由思维无拘地在想象的森林中驰骋、小憩,并不断在想象中的森林和自身思绪之间折返,如此冥思数日,突然领悟到:除了为我们提供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之外,森林之于人类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   ///

/

/

/

森林是人类精神成长的幼稚园。抛开人类来自森林的达尔文进化论思想不谈,森林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摇篮”。正常的小孩都急着长大,急着去体验关于自己和周遭世界的一切。但是,因孩子们无知且弱小,故而他们的自主意愿在人类世界往往受到多方压制。孩童只有在想象的世界里才是自主的人。相对于人类世界的高度结构化,森林世界是一个毫无结构可言的丛林规则世界。丛林世界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简单的食物链生存法则很契合儿童简单而直接的思维模式,自然也很容易吸引儿童将自己代入森林世界之中,并在各种想象的森林冒险中克服无知,获取基本的世界经验,从而在精神上完成从无知到有限知识的早期成长。

森林是人类原始生命力的来处,也是去处。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郭本禹、方红译,2013:185)把原始生命力描述为“一种甚至比人们自身的生存需要更能控制他们的力量,用歌德的话说,是使人们敢于挑战整个宇宙并与其对抗的力量。因此,如果它不断地滋生长大,当它意图推翻本性自身时,便会以悲剧收场”。这种最能控制人类自身的内在性力量实质是人类的生命“原力”:是人类生命活力之源,亦是人类生命得以存续的本真之力。

随着人类经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的原始生命力有可能滋长,有可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若滋长到一定程度,则必须寻找发泄的出口。但人类社会非但没有给人类原始生命力的滋长提供发泄口,而且人类社会构建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试图借助各种社会规训或者驯化手段压制人类不断滋长的原始生命力,以使我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但压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原始生命力有必须得到适当释放的内在要求,否则很可能以攻击性或者暴力等破坏性方式发泄出来:“我们内心有太多的攻击性和暴力需要投射出来。我们通常是以抗议、内在冲突、顺从、情感淡漠等方式来处理这些内心的攻击性和暴力的”(梅,郭本禹、方红译,2013:191)。一方面,森林是消解人类内心攻击性和暴力的最佳物理场所:“漫步林间会带给我们狂喜,部分是因为树林赋予我们的灵感,让我们活出自己富于诗意和爱欲的幻想”(梅,郭本禹、方红译,2013:191)。另一方面,森林也是人类内心攻击性和暴力释放的最佳现实或者虚拟实验场所。此外,森林是人类精神自洁或自净之所,也是人类精神疗伤的去处。这在本质上也是人类不断努力提升精神性的过程。

人类虽然早已走出了森林,建立起了基于规则和法制的文明社会,可是,人类在精神上从未真正走出过森林的边界,尤其没有走出森林世界各种潜在可能性的边界。一方面,森林是人类世界的“镜中之我”,是人类世界组织和构建的“他者”。“镜中我效应”是1902年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其理论内涵是:就像我们需要借助镜子才能看清自己的容貌一样,我们也须借助“他者”才能真正了解自身。另一方面,森林史从来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单维线性演进史,森林在创造其自身历史以及不断演化的过程中顺带催生了人类。人类从来没能独立于森林存在过,森林之于人类也从来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客体。森林本质上是一个力量远超人类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历史能动性的自主演化主体。虽然“人类中心论者”从来就漠视森林的自主演化能力,但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森林之于人类从来就是一个交互性的主体:森林和人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构建,共同构成一般意义上的世界。

无论何时,哪怕在病中,哪怕在各种煎熬之中,只要心中有一片森林,就会有个不一样的自己!

[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文化对外交流话语体系和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18JDYYA001)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67期第8版

(0)

相关推荐

  • 论价值体系的崩溃与重建

    心像艺缘 专注原创文化         重建美学理想 杜洪毅<迷茫> 论价值体系的崩溃与重建 杜洪毅/文 "蓝梦邑,在人类文明的延续过程中,一直有一种无形强大的力量支持着人们勇往 ...

  • 丁吉虎认知提升课:强者示弱,弱者示强

    丁吉虎认知提升课 由于每个人的基因组成和出生环境的差异造成每个人的特质不同,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造成社会角色的不同,因而造成了人与人在社会范畴下的区分,就是强者与弱者之分. 这是与自然 ...

  • 攻击性行为是孩子原始生命力的表达

    今晚四岁的儿子要表达对妈妈的不满,打了一下妈妈,妈妈的表现是扳起脸说,你不可以这样,这样妈妈会生气了,儿子非常委屈的大哭.儿子看妈妈扳起脸会很委屈,这样的母子互动有好多次了.有时儿子会让妈妈说对不起, ...

  • 散文随笔:你是我美好岁月的沃土,你是诗与歌成长的摇篮!

    首届"青春杯"全球华语诗歌大赛 欢迎全国老.中.青年诗人踊跃参赛 (详情请点击下图进入) 橙色的故乡(散文二章) 文/黄其海 五颜六色中,我独爱橙色,她有金黄贴身润泽,有粉红用心映 ...

  • 【随笔杂记】精神上当了一回癞蛤蟆

    浑浑噩噩地忙了一整天,一抬头时间就到了黄昏.此时,窗外又下起了雨,一下半天. 忙完手头的手尾工作,走到窗口准备看雨时,雨停了.哑然失笑,下多一会就不行? 这两天的雨,早一场,晚一阵,也不讲究场合,喜欢 ...

  • 《死亡诗社》:诗歌,人类精神栖息的家园和无尽创造力的来源

    前几天在家把<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看了一遍.看完后觉得感动万分. 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在一座叫威尔顿的贵族学校中,有一群被制度严管下无限压抑的学生们.表面上他们都是服从学校的制度,以考上名牌 ...

  • 见识+想象奠定人类个体成长差异

    育邻梦 "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人类与其他自然生命一样,都只不过是被赋予了灵性的特定物质组合形态.孩子出生之时都只是"凡胎肉身",他们的差异仅仅存在 ...

  • (原创)教育随笔:帮助别人成长,就是在为自己积福报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更为关键,对于青年教师的关怀和引领是我们这些"老"教师应该担负起的责任: 记得2014 ...

  • (原创)教育随笔:教师专业成长别忘了要不断“研究自己”

    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目前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思维的误区:教师要想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必须要经过一些高层次的培训,学习一些教育名家的思想理论与教育实践.昨晚笔者拜读了吴非老师的一篇博文--"研 ...

  • 校长引领教师精神成长

    没有真教师,就没有真教育.然而在现实中,在我们教师身上,究竟有多少正能量的传递?又有多少对生命的真爱?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着什么? 面对低收入,教师有更多的迷茫和徘徊:面对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教 ...

  • 阅读引领教师精神成长

    近年来,每逢重大节日,各校的教师都会谈到节日庆祝话题,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点抱怨情绪:现在所有的节假日,都只是听到校长在教师会议上对教师的祝福.我接触过一些校长,他们对此也很无奈,在抱歉的同时也只能口头上 ...

  • 教师精神成长需要管理转型

    李政涛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的深度变革不能不关注教师的生存现状和生命状态.教育就如同一棵树,是否枝繁叶茂,是否硕果累累,主要取决于树根.这个&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