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官话秀
且说官话秀
所谓官话,自然就是当官的所说的话。平日里,走下高台,官亦是民,说东道西,家长里短,即便是功架不舍,依旧官腔官调,也不必苛求,没有什么好咂摸的,且不去说它了。这里所说的官话是指官们在冠冕堂皇场合所说的一些话,即以报告、“重要讲话”、“指示”等面目出现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可谓高屋建瓴、霸气侧漏。既然为官一方、励精图治,时不时亮个相,说上两句,谈谈自己的想法,统一上下的认识,凝聚奋发的意志,毕竟职司所在、情理之中,何况更多的时候,这种官话往往出于一种职位的象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级组织的代言,自然言者底气十足,听者诚惶诚恐。
不过,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倒让人大跌眼镜:因为某官出了问题,“组织上”就下令把凡是此人署名印行的文字统统销毁,包括由他作序的一切著述。此等作法,且不说颇有些株连之嫌,更何况那些个署名的文章言论,其实更多代表了当时当地一级“组织”的声音,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翻在地,既蔑视了集体的荣光,否定了专家的心血,更过高地抬举了某官个人的作用,是耶非耶?还真不好说。
这也罢了,并非今天所说重点。因为,一不小心,人们还看到了某些颇有些担当的官们,过分地在意在台上说话的这份机会,过分地张扬自己的羽毛,一旦把持了话筒,就想着显摆一回,卖弄一下,自以为是地秀一把官场的风光、风采、风情。
记得几年前,网上红了一位仁兄,某区的人大常委会主任,他代表区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采用了“五言诗”形式,洋洋洒洒6000言。据说,区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同意并批准了”这份别开生面的报告;据说,与会的代表们评说这份报告“文风朴实清新,言之有物,诗韵盎然,听起来耳目一新,读起来朗朗上口”;据说,这个区人大常委会用“五言诗”形式作报告已有两年,且都是主任大人亲自独立操刀,斟字酌句,平仄掌控,措辞拿捏,文本把握,一韵到底,端地了得。
咱身居草野,远离庙堂,此等官言官语原本也论不到咱来说长道短。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功夫自当花在为民请命、普惠民生、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上面,如果心心念念只想着把报告做得别出心裁、惊世骇俗,博天下人的眼球,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中国的官场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公文也因因相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套路、定式,偶尔突破一下,创新一下,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用诗歌词赋来作报告果真合适?人大是决策和监督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地方,在此隆重的场合,一通韵文作秀,果真好么?再者说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诸多方面的发展情况,许多数据指标考量的东西,再凭你殚精竭虑、平平仄仄、一韵到底,就能说得清楚明白?
这么些年来,官们的报告、讲话着实听闻了不少。战争年代的太遥远,且不去说它了。翻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党委、政府的报告,大抵比较平实,虽说官腔十足,但总体上还是中规中距的。十年动乱之后,语言开始浮夸,大话空话套话有了市场,越是高大上的报告往往越是或乏善可陈,或空洞无物,枝枝蔓蔓说了许多,其实“干货”不多,让人听了无非是明白个大致倾向,至于到底想说明什么、指点什么、引导什么,就“瞎子吃馄饨”,自个儿心中揣摸了。到了近些年,官场的知识结构大为改变,文化人多了起来,所以诸如报告之类更多了些书卷气,尤其是一些措词提法,往往借用了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文学之类的高深莫测的词藻,大小标题也做得越来越精致,排比对仗,弹眼落睛,让人一听一读之下,觉得很有学问,很有水平,很有道行,特别是一些学历高些,经历丰满些,或者是从国外镀金回来的官们,总喜欢在讲话中时不时地嵌用上一些专业的或泊来的新鲜词汇,让正襟危坐听报告听讲话的人们直坠云里雾里,佩服得不要不要的,最终他到底说了什么,也就不甚了然,无人深究了。
秀,是一个很时髦的网络用语,是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为“展示,炫耀”之意。在自媒体空前发达的当下,人们逮住机会就会秀一把,旅行秀风情,游赏秀风光,聚会秀风姿,吃个饭也要秀一下美味佳肴。当了官了,秀鸿志,秀伟业,秀蓝图,秀理念,秀思路,秀政绩,秀作为,自然不在话下。人生有了宽阔的舞台,秀一下官威官仪官名官声,更是极其自然的一件事情,弄点动静出来,方显英雄本色,踌躇而满志,骄矜而有度,多么地潇洒!且问掌声何在?来得更热烈些吧!
2018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