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世甚烹茶(一)

诗、时、史、世,识也。《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章太炎言:“六经皆史也”,都谈到了史世之重要性。《松颜诗话》在本章,特从时、史、世的角度来思考诗歌,识中华“诗性”、“时性”、“史性”、“世性”之结合。——《松颜诗话》

一、身临其世甚烹茶之“百代之千秋”

悲秋是中国诗歌的常见意象,诗豪刘禹锡虽言“我言秋日胜春朝”,其实前提却是“自古逢秋悲寂寥”。为什么历代诗人都不约而同地悲秋?有人说“那是因为历代诗人远离农村生活,不了解秋天的金色,如果让这些诗人都去'五七干校’改造几年,就不会再写'悲秋’了”。事实果真如此简单吗?

几千年中国历史的厚重决定了中国诗词文化的厚重,无数前人与往事奉献了无数的象、典故和象征,这是历史短的国家所无法拥有的诗词厚度。几千年中国历史的一些共性,决定了中国诗词的“象”和风格。欲知自古为何悲秋,我们必须先要有一个大概的历史观。

(一)中国古代历史简计:

依照北京课改版初中历史相关数据,本书对中国古代历史简单计算如下(夏、商、周、秦不作统计,以汉代为始):

西汉:(*202~8)共210年

文景之治39年(西汉建立22年后出现,*180~*141),汉武盛世54年(*141~*87)昭宣中兴39年(*87~*48){三个时期是连续的,即*180~*48,共132年}

盛世:132年 比例:62.9%

东汉:(25~220)共195年

光武中兴32年(25~57),明章之治31年(57~88){两个时期是连续的,即25~88,共63年}

盛世:63年 比例:32.3%

汉 共405年 盛世 195年 比例:48.1%

:(265~420)154年

西晋:(265~316)共51年

东晋:(317~420)共103年

太康盛世8年(晋建立16年后出现281~289),

盛世:8年 比例:5.2%

:(618~907)共289年

贞观之治22年(唐建立9年后出现,627~649),永徽之治6年(649~655),开元盛世28年(713~741)

盛世:56年 比例:19.4%

北宋:(960~1127)共167年

咸平之治5年(宋建立38年后出现,998~1003)仁宗盛治43年(1010~1063)

盛世:48年 比例:28.7%

南宋:(1127~1279)共152年

乾淳之治32年(1162~1194)

盛世:32年 比例:21.1年

宋(960~1279)共319年

盛世:80年 比例:25.1%

(1271—1368)共98年

:(1368~1644)共277年

洪武之治31年,永宣盛世(永乐盛世+仁宣之治)33年(明建立35年后出现,1403-1435)弘治中兴18年(1487~1505)嘉靖中兴35年(1521~1566),万历中兴48年(1572~1620)

盛世:165年 比例:60.0%

:(1644~1912)共268年

康乾盛世115年(清建立37年后出现,1681~1796)

盛世:115年 比例:42.9%

西汉到清代结束,共计2114年,其间盛世计有619年,盛世比例为29.2%。

(二)依据赵文林、谢淑君所著《中国人口史》相关数据,东周——清代的历代人口数量简计如下:

东周末年人口约3200万人左右,到秦代初年人口减至约2000万人左右。

秦代末年人口约2000万人左右,到西汉初年人口减至约1200万人左右。西汉末年人口约5800万人左右,到东汉初年人口减至约1505万人左右。东汉末年人口约5978万人左右,到三国魏晋时期,人口减至约1408万人左右。

隋代末年人口约5139万人左右,到唐代初年人口减至约1769万人左右。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前人口约6050万人左右,到“安史之乱”结束人口减至约3127万人左右。再到北宋初年,人口减至2952万人左右。

北宋末年人口约9832万人左右,到南宋初年人口减至约7566万人左右。

南宋末年人口约5559万人左右,到元代初年人口约5823万人左右。

元代末年人口约8758万人左右,到明代初年人口减至约6382万人左右。

明代末年人口约9987万人左右,到清代初年人口减至约8848万人左右。

纵观以上,中国历代的盛世时间并不多。再者,每逢改朝换代以及其他战乱,中国人口减员比率极其惊人。诗人何来丰收之秋?盖此秋非彼秋也!秋之肃杀,乃是刀兵之象。每一个以天下以民族为己任的伟大诗人,纵观历史都难避悲秋 。

(待续)

(0)

相关推荐

  • 你知道“洪武盛世”和“洪武大移民”吗?

    作为朱元璋一生的又一件重大功业,"洪武盛世"这件事,显得确实低调.各类史料的记录,基本都是聊聊数笔,一语带过.但是简约的记录,却无法抹杀这件事的意义,毫不夸张说,"洪武盛 ...

  • 《秋夜长》| 听闻此曲,如临其境。

    ©点击上方音频聆听 悲秋之事,人人都为之解说,却无逾诗人之言辞:悲秋之情,人人都为之咏唱,却不及古琴之深切. 一曲<秋夜长>,是一种牵挂,一种思念,是漫漫长夜里独不成眠,也是瑟瑟秋风中思不 ...

  • 分析历代王朝之兴起与衰落,莫不与君王之政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从夏开始共经历了约83个王朝559个帝王(见中国历朝历代皇帝),每个朝代大体来说又经历了开国初兴.中兴之治.衰而灭亡三个阶段.大凡开国之王能励精图治.革故鼎新,行改革之策,宽赋税.兴百业.整 ...

  • 【张中兴专栏】春日感怀 盛世春风阵阵催,叶绿花红燕子回。

    春日感怀 文/张中兴 盛世春风阵阵催,叶绿花红燕子回. 铁牛轰隆耕田早,园丁忙碌育苗肥. 十亿人民描画卷,万千山河秀姿薇. 满目腾飞新景象,华夏城乡尽朝晖. <酸枣花>(文学社) 往期链接 ...

  • 《红楼梦》|黛玉的判词告诉我们,她的才华被严重低估,她本该成为殿堂级诗人

    林黛玉被作者定评为"咏絮才",是一个天赋型的神童般的诗人.然而,从黛玉所写的那些伤春悲秋之诗来看,并看不出有多少才华. 难道是作者对黛玉的虚夸?或者是用反语讽刺? 直到我读懂了黛玉 ...

  • 历代诗人所好

    历代诗人所好 听形 松兰梅竹意, 风云水月情. 诗人多眷顾, 一代一咏新.

  • 身临其世甚烹茶(二)

    二. 身临其世甚烹茶之"文变染世情" <文心雕龙>有云 "文变染乎世情",此言"世代之情可染变于文",公论. (一)"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三)

      二.身临其世甚烹茶之"杏花对骏马" 所谓骏马秋风塞北,杏花烟雨江南,南北文学之春兰秋菊,在诗歌上的体现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c1] 谈到&q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四)

    四.身临其世甚烹茶之"何世为合适" (一)"何世为合适"之魏晋风(疯)度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谈到了魏晋风度与五石散的很多关联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五)

    (3)五石散后遗症其三    诗人与虱人 虱子以优雅姿态登上文学舞台,是在魏晋,原因在上文已有提及,主要即是五石散之后的个人卫生问题造成(诚然,虽有乱世之"铠甲生虮虱",然,中国历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六)

    (二)"何世为合适"之诗歌王朝 (1)诗歌王朝之盛唐气象 启功先生有言:唐人理直气壮.唐人果气壮乎?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谓生离死别,自古同伤.古代限于交通.时世.医疗等等,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七)

    (2)诗歌王朝之"贫贱不移" 水涨船高,船之高定于水之高.李杜诗篇万口传,民之口,甚之川,万川之口,方能推得李杜登峰造极.假如唐王朝没有高素质的民众鉴别能力,任凭欺世盗名之辈混淆视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八)

    (三)"合于世"与"迎合于世" 整体而言,诗者几乎都是"合于世"的,乃有前文之"百代之千秋"."文变染世情&q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九)

    (四)身临其世甚烹茶之"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言中国之西高东低也!汉诗歌中,每多风物,皆缘中华之世事.世事之渊深,博学如六一居士,亦有"夜半钟声到客船&quo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十)

    3.关于"<登高>"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