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赵云篇(中)
三国良将系列之赵云(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赵云重大事件之三——博望坡之战,求释夏侯兰
赵云在邺城重归刘备后,便一直追随刘备征战,未再分离。
建安五年(公元200),正值官渡之战进行中,袁绍先后两次派刘备到汝南郡联合当地反曹力量开辟第二战场。两次刘备均被曹操击败,不再看好袁绍的刘备顺势向南投奔荆州刘表,赵云则跟随左右。
建安七年(公元202),曹操在河北与袁尚激战,刘备趁机带兵北上意图偷袭许昌。刘备很快与夏侯惇率领的曹军遭遇,因兵力较少而主动退至博望坡设伏,并成功击退夏侯惇。博望坡之战规模不大,受《三国演义》影响而广为人知,主要过程笔者在夏侯惇、李典等人的篇章里已有介绍,在此就不重复了。
且说赵云随军出战,在冲锋陷阵之时,还有一个意外收获。由于刘备指挥得当,在密林中设下周密埋伏,此战抓获不少曹军俘虏。战后清点战俘时,赵云竟然发现里面有一人是自己的发小夏侯兰。重情义的赵云赶忙替其向刘备求情,并且称夏侯兰对法律颇有研究,是个人才,希望刘备予以任用。有赵云推荐,刘备自然很放心,便任用夏侯兰为军正,负责军队中违法乱纪者的审判。
对于此事,除体现赵云重情义外,更多的评价是赵云为人谨慎。
《云别传》载: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史书行文简略,可能有的朋友不是太理解为何赵云推荐夏侯兰是谨慎,笔者在此多说几句。
向君主推荐人才自然稀松平常,受任用的人才安排到哪个岗位也是君主定夺,与谨慎毫无关系。既然赵云被如此评价,显然情况有些不同。
考虑到夏侯兰在史书中仅出现过这一次,无论之前在曹军还是之后在刘备军都未再有记载,那么其人所谓的才能其实有限,地位也较低。就是说,夏侯兰并非高级人才,正常来讲能够在赵云的部队中谋个差事的程度,不值得赵云特意推荐。所以,赵云主要是在避嫌,哪怕是地位很低的夏侯兰也不能留在自己身边,要让刘备任用。
考虑到刘备与赵云曾同床而眠的信任程度,赵云即便留夏侯兰在身边也并无大碍,但他还是没有,这体现出赵云一以贯之的为人原则,涉及大义、道德方面始终严于律己,身体力行,非常值得敬佩。
至于夏侯兰与曹营的诸位夏侯有没有关系,史书中无迹可寻,当时复姓并不罕见,而且考虑到夏侯兰出身冀州常山,显然跟曹营的夏侯们不是一脉。
赵云重大事件之四——长坂坡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平定北方后大举进攻荆州,刘表不久病死,次子刘琮在本地大族的怂恿下未告知刘备便投降曹操。无力抵抗的刘备只得弃守樊城向南撤退。
途经襄阳,很多当地官员百姓自发追随刘备,使得队伍人数多达十几万,相应地速度也变得非常慢。曹纯率领虎豹骑精锐只用一天一夜就在当阳县长坂坡追上刘备,撤退的军民顿时大乱。
刘备见追兵近在眼前,再次使出逃跑绝技,抛下妻子孩子便夺路而逃。乱军之中,其他人都往南边跑,只有赵云返身冲入人群,孤身逆流而上。原来,赵云是为保护刘备的家室。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在曹军重重包围中七进七出,杀死曹营将领五十员,可谓勇猛无匹,是整部小说中最精彩的桥段之一。但小说毕竟是小说,与历史上的长坂坡之战区别何在,下面笔者将为您讲述。
首先,七进七出并不存在,但风险同样极大。结合史料笔者认为,在曹军追兵未至时,我们可以认定刘备与其妻儿相距并不远,而当曹军杀至,刘备迅速逃跑时,赵云立即留下保护刘备家小。
《三国志·赵云传》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可以看到,赵云并非在乱军中找到的甘夫人与刘禅,而是从逃跑开始便跟随左右。尽管情节没有小说中那么离奇,但面对曹军虎豹骑追杀,赵云毅然留下保护刘备家小,这种魄力实为忠义典范,比起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与夏侯婴之故事更加难能可贵。毕竟夏侯婴捡刘邦孩子有其车夫位置便利,而赵云在乱军中要保护甘夫人与刘禅难度显然更大。
其次,甘夫人与麋夫人的历史真相。在《三国演义》中为给赵云大杀四方做好铺垫,先安排甘夫人被麋竺救走,再为麋夫人设定了怀抱阿斗,见赵云只有一匹马,不愿拖累而投井自尽的烈女情节,最后赵云带着满腔悲愤置阿斗于怀中,左突右杀如入无人之境。
这些情节自然也是小说家言,与历史有诸多不符。历史中甘夫人与刘禅是同时被赵云保护着逃脱追击的,过程中尽管险象环生,但也没有演义那么夸张,赵云是武将不是武侠,真遇到那么多敌将也只能束手就擒了。
至于麋夫人,在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奔袭徐州,刘备就上演过抛弃家室的逃命,只带着张飞等亲信逃到邺城,麋夫人则随关羽投降被曹操俘获,此后麋夫人再无记载。
最后,刘备摔阿斗也是虚构。对于刘禅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网络上文章非常多,人们对此也是争论不休。主张刘禅真傻观点的很多人,认为刘备的一摔使阿斗头部受损,智商受到影响。
刘禅傻不傻暂且不提,对于刘备摔阿斗这个故事的争论则完全没必要。不论是抨击刘备做戏太过,还是阿斗智力受损,毫无意义。因为,历史上刘备并没有摔过阿斗。
《云别传》载: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掷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有人怀疑赵云没有紧跟刘备逃跑是打算投降曹操,刘备气得抄起手戟向那人扔过去,喊道:“子龙绝不会背叛我!”果然,不一会赵云就带着甘夫人和阿斗出现了。
到此为止,赵云在长坂坡的事迹就全部结束了,而刘备的逃跑还未结束,他们还得忙着往夏口跑路,哪有功夫演戏。只能说摔阿斗的桥段罗贯中用力过猛,刘备爱才之心表达得并不恰当,起了反效果。总之,这个桥段并非历史,纯属虚构。
说点题外话。近年来由于三国正史相关解读文章受到追捧,很多人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逆反心理,认为小说而已,太过荒诞,不值得推敲。然而笔者多次提出,罗贯中对三国历史的研究非常透彻,很多细节的处理非常精妙,正因如此才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不朽的名著。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处。第一处,安排正史中消失的麋夫人存活至长坂坡之战。以投井自尽的情节,塑造一位为顾全大局不惜牺牲性命的烈女形象,以此为刘备集团从女眷角度加分。第二处,安排麋夫人在乱局中照顾阿斗。阿斗的母亲为甘夫人,此处却由麋夫人照看,可以表达刘备两位夫人的和谐,塑造正面形象,更重要的是使甘夫人被糜竺救出后得以存活,麋夫人为阿斗安全投井死亡,两人的结局没有与正史发生矛盾。第三处,甘夫人被麋竺救走。麋竺救甘夫人,麋夫人救阿斗,罗贯中如此安排绝非巧合,其意图仍然处处在为刘备集团塑造正面形象。而且,与正史中赵云带着甘夫人逃跑不同,赵云独自怀揣婴儿奋战的故事更加独特,使赵云与刘禅之间产生紧密联系,突出赵云的忠诚。
让我们回归历史正题。赵云救出甘夫人与阿斗,自然大功一件,因此被升迁为牙门将军。牙门将、牙门将军一字之差,地位则大有不同,牙门将是刘备独创的军职,而牙门将军则是刘备创设的将军名号,前者表示职责,后者表示级别,含义不同,需要注意。
赵云重大事件之五——赵范逃跑事件分析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挟赤壁之战大胜威势,刘备率军进攻荆南四郡。与此同时,关羽、张飞正在配合周瑜进攻南郡,所以进攻荆南四郡由刘备亲自出马,诸葛亮、赵云随军出征。
由于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荆南四郡与曹操的联系被切断,所以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很快全部归降刘备。赵云被拜为偏将军,并领桂阳太守。
原来的桂阳太守名叫赵范,投降刘备后太守位置被赵云取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备取代曹操占据荆州,赵范为图自保便想结交赵云。赵范采取的方式是打算将自己的寡嫂许配给赵云,当时处于战乱时代,男子普遍寿命不长,很多女人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改嫁在当时比较普遍,加上赵范的寡嫂樊氏是个大美女,所以赵范的意图本身并无不妥之处。
赵范对赵云提出此事后,赵云却推辞道:“您与我都姓赵,您的大哥就是我的大哥,这件事恕难从命。”坚定地予以拒绝。
有人劝赵云接受,赵云答道:“赵范迫于形势才投降我们,其是否已经真心归降尚未可知,何况天下女人那么多,我又不着急。”果然,不久之后赵范逃离桂阳,而赵云因为与赵范毫无瓜葛免去了不必要的麻烦。
《云别传》载: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这又是一次赵云大义为先道德标准的展示,细心的读者也许能够发现,无论是《三国志·赵云传》还是裴松之注引用的《云别传》,对赵云事迹的记载几乎充满了赵云个人道德观的体现,其他人可能整部传记如果有一件体现品德的事就能得到很高评价,而赵云这种事迹则数倍于大多数人。越是读赵云的史料,就越能想起另一位三国名将,江东的太史慈。两人在行事风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充满了大义、天下这些理想主义,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人都能付诸行动去贯彻内心的信念。
关于赵范逃跑,还有另一种观点。
刘备占荆南四郡历来不为人注目,通常一笔带过。然而,仔细阅读《先主传》就会发现没那么简单。
《三国志·先主传》载: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四郡皆望风而降,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杀机。因为裴松之紧跟在上句史料之后作注如下:
裴松之注引《三辅决录》载:金旋字元机…迁中郎将,领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
裴松之唯独给金旋作注“为备所攻劫死”,而未提其他三郡,表明这里很有疑问。接着往下看。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诸葛亮督三郡,唯独少了金旋的武陵郡。是武陵地位特殊,需要派人单独管理吗?似乎并不是。看来武陵的确发生了严重的事情,导致刘备无法有效控制。再往下看。
《三国志·黄盖传》载: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哎?黄盖怎么成了武陵太守?您没看错,这是黄盖本传接续赤壁之战后的记载。篇幅所限,笔者不再罗列史料,谈一下事情的分析。
笔者认为,荆南四郡包括武陵金旋确实都投降了刘备。不过,在刘备地盘迅速扩大,管理经验缺乏的当时,很可能在权力、战利品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具体来讲,类似于后来成都发生的纵兵劫掠。这很可能激发金旋的反抗,所以裴注的引文以“攻劫”来形容刘备的行为。纵兵劫掠在古代战争后非常普遍,是维持军队士气,激发底层官兵战斗力的重要方式,即便仁义如刘备也难以完全禁止。
正是由于武陵发生严重事件,给了东吴以可乘之机,于是派黄盖以平叛为由进入武陵。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刘备名义上保有荆南四郡,实际只能调动三个郡。在刘备亲自到江东求借荆州后,孙权才撤出武陵。
以上笔者对于荆南四郡的一些分析,未必正确,见仁见智。绕了一大圈,跟赵云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
上述分析中笔者有一个重要的猜测,便是武陵发生士兵劫掠。以赵云的性格断然不会允许这种事在桂阳发生,但赵范新降,内心必然惴惴不安,为求自保努力结好赵云,然而方式错误适得其反,赵范心中必然更加惶恐。听闻金旋死亡,赵范很可能如惊弓之鸟,担心桂阳也会遭遇变故,所以赶紧逃跑。
也就是说,赵云严正拒绝赵范,是促使赵范逃跑的重要原因。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赵云反倒因过于看中大义,反而使桂阳承受了不大不小的风险,是对刘备集团的不利,恰恰损害了刘备集团的大局。
笔者想说的是,理想与现实从来都很难平衡,尤其对于赵云这种将理想高度适用于行动上的人,在身负重任的情况下,往往理想与现实会南辕北辙。不论是赵范逃跑事件,还是后来的一些事,都能体现出来。而赵云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也受到其性格因素的影响。
三国良将系列正在持续更新中,感兴趣的话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努力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