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药,江苏比上海高出18倍,原因在哪
【原创】
同样的药,江苏比上海高出18倍,原因在哪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我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了3盒乙肝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分散片,共52.08元。后来在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使用医保卡购买了同种药品,一盒的价格竟然是310.8元。”前不久,一段自称江苏省东台市男子录制的同一种药上海与江苏价格相差18倍的视频引发争议。
那么,为什么同一款药品,价格却相差18倍呢,原因就在于,上海是“4+7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城市。所谓“4+7”,就是4个直辖市和7个省会或计划单列市;带量采购,就是在“集中采购”的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要明确采购数量,让企业针对具体的药品数量来报价。更直接地说,就是以量保价、用量换价、凭量降价,明确采购量,实行低价中标。
虽然现行的集中采购,也采用低价中标,但是,由于各地分散采购,且采购主体是医院,不仅没有量的保证,无法让厂家真正把药价降下来,而且受医保保障水平不高、费用难以足额支付影响,医院会人为控制医保支付费用的药品,扩大自费比例增加检查项目,导致自费部分以及自费看病患者的负担增加。
实行“4+7药品带量采购”以后,由医保拿钱出来采购,且多地联动,采购数量就会大幅增加,议价能力也能大大增强。据悉,11个试行“带量采购”的城市,将拿出60%~70%的市场份额给中标企业,而其他企业只能分享剩余 30%~40%的份额。这也意味着,经销商和医药代表等获利的空间将大大减少。更重要的,实行“带量采购”后,等于将中间环节的交易全部暴露在公众面前,患者选择的方向将十分明确、倾向十分明显。
我们常说,药品价格的“水分”太多,但是,到底“水分”有多大,“水分”主要在哪些地方,每个地方的“水分”大致有多少,等等,似乎都有点模糊。因此,挤水分的效果并不理想。更多情况下,挤水分就像挤牙膏一样,部署一次,挤一点,再部署一次,再挤一点。看起来挤得很认真,实际没有挤掉多少,药价高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尖锐。
从“4+7药品带量采购”试点情况来看,药品价格的“水分”不是一点半点。同一种药,价格就相差18倍,水分高达80%多,患者怎么能够忍受呢?而从“4+7药品带量采购”的实际效果来看,“水分”显然在多个环节存在。首先,中间环节是一片“汪洋大海”。也就是说,经营商、医药代表等是最大的“水军”,他们依靠各种人脉关系,以及“不怕死”的精神,在帮助药企成功将药品推销出去的同时,也获得了药品的大部分利润。为什么相关媒体报道了“4+7药品带量采购”效果超预期的消息后,资本市场的反映十分强烈,整个医药板块市值一天就蒸发了1300亿元左右,也从一侧面说明,药品价格“水分”对相关医疗企业多么重要,对浇灌医疗行业企业发挥了多大作用。而这些“营养”,都是患者提供的,也是患者用心血凝结而成的。
而“水分”的另一个环节,无疑是医院。虽然经销商、医药代表等是药品价格的“汪洋大海”,医院也不是池塘,更不是沙漠,而是江河,积聚的“水分”也不少。经销公司、医药代表等,如果不给医院、医生等足够的“营养”药品要想进入医院,难度也是很大的。特别是非集中采购目录内的药品,就更是一个无底洞了。“4+7药品带量采购”,不让医院直接“经手”,而由医保基金直接操作,实行“政府团购”,医疗环节的“水分”无疑也大大压挤,从而使药品价格大大降低。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医院、医生、医疗工作者的作用。
当然,“药品带量采购”带来的议价能力大幅提升,医保机构与药厂直接对话,也会大大降低药品供应价格。有药企就明确表示,既便价格再低,也要参加投标,并争取中标。否则,市场就会慢慢丢光,最终被淘汰。不仅如此,除了药品价格之外,药品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药品质量不行,疗效不好,同样会被淘汰。这也意味着,随着试点范围扩大并最终全面推开,不仅议价能力会更强,降价的幅度会更大,药品行业也会迎来一次大洗牌。真正有实力、产品质量有的企业,将越来越好。其他企业,则有可能被淘汰。这,就是严峻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