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相杀不是说说而已,王司徒和诸葛亮真的渊源很深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王朗是东海人。实际上是东海郯城,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市郯城县人。
但本传又记载,“初,文帝分朗户邑,封一子列侯,朗乞封兄子详。”王详事迹史传无载,但曾任曹魏司空、入晋后曾被拜为太保的王祥,按照《晋书》本传的记载,是琅琊临沂人。《三国志》中人名讹误的地方不少,王详很可能就是王祥的误写。
按照《晋书·王祥传》的记载,王祥的祖上王吉是西汉后期的谏议大夫,祖父王仁曾任青州刺史。王祥的父亲王融曾受到公府征辟,但没有出仕。王吉就是琅琊人。王朗所出的东海郯城,就是今天的临沂市郯城县,距离临沂市不远。王朗和王祥的家相距不远,最起码都是王吉之后。
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人,琅琊阳都是现在的临沂市沂南县。也就是说,诸葛亮和王祥都是琅琊人,虽然不是同郡,但相距不远。两家又都是郡县望族世家,相互之间当然是知根知底的。
在东汉末期到魏晋,同郡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因为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就是由中正负责向朝廷举荐人才,而中正就是以郡为单位的。比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曾担任自己的家乡巴郡的中正。所以,在汉末魏晋时期,同郡的士族相互之间来往是比较密切的,除了相互联姻之外,日常性的社会交往也是比较多的。
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而且,诸葛亮的同宗中,堂弟诸葛诞后来留在曹魏,也是曹魏名士,后来曾发动淮南叛乱。曾参与灭蜀之战的诸葛绪也出自琅琊诸葛氏,曾任泰山太守、雍州刺史。也就是说,诸葛亮家族在琅琊是世家大族,这是毫无疑问的。
而且,王朗时期就游学京师,师从杨修的爷爷太尉杨赐,成为当时知名的经学家。东汉末年,诸葛亮父亲早死,诸葛瑾为了避乱移居江东,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则由叔叔诸葛玄带着到了襄阳。
在董卓之乱之后,到官渡之战之前,王朗更曾担任会稽太守,被孙策俘虏后,孙策也知道他是名士,没有加害他,后来曹操征辟,孙策就将他礼送出境,送给了曹操。到曹丕继位为魏王的时候,他已经是御史大夫。曹丕受禅为帝,他又担任司空。曹叡继位,他又被拜为司徒。也就是说,王朗本身就是汉末到三国前期的名士。
大臣都是有权直接举荐人才的,而这种举荐也主要是基于自己的亲戚、乡党这样的社会关系。其中,同郡的知名人士就是非常重要的举荐对象。比如荀彧向曹操举荐的人才中,他的颍川老乡就比例很高。
按照年龄推算,诸葛亮可能比王朗小二三十岁,算是晚辈。如果诸葛亮没有离开老家,一直在琅琊生活,王朗就有可能向朝廷举荐他。
此外,王朗和蜀汉唯一的司徒许靖还是故交。
董卓之乱时,许靖就曾在汉朝朝廷任职,为尚书郎,负责选举官员。董卓杀了和许靖一起负责选举的周毖之后,许靖怕自己也被董卓诛杀,先是投靠他的族兄许瑒,后来又投靠扬州刺史陈祎。陈祎死后,许靖就去江东投靠吴郡太守许贡和会稽太守王朗。孙策渡江,许靖觉得江东也要乱了,就走海路,到了交州。后来从交州又到了益州,刘备入川,又投降了刘备。
因为许靖是在刘备入川时主动投降的,所以刘备一开始看不起许靖,在法正劝谏之下,刘备才给许靖以高官厚禄。刘备称汉中王,拜许靖为太傅。刘备称帝,拜许靖为司徒。
《三国志·法正传》:
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也就是说,许靖是蜀汉初期少有的有“海内名士”、“天下名士”名声的人。但刘备本身在内心对许靖是鄙夷的,只是为了收揽人心,才对许靖加以后代。
但诸葛亮的表现就完全不同了,是以晚生后辈的姿态对待许靖的,很谦逊。
《三国志·许靖传》: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
清谈是汉末文人雅士的乐趣,主要内容就是各种掌故,臧否人物之类。到曹魏中后期,玄学才开始逐渐成为名士聚会时的主要清谈内容。许靖早年和袁涣、华歆、王朗都有比较深的交情。所以,诸葛亮应该从许靖那里也听说了不少关于他们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