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曾经照古人——米芾《中秋诗帖》赏析
局部图片欣赏
释文:
中秋登海岱楼作
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
信书亦一难事。
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高挂天空的明月,总是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中国人有一个与月亮有关的美好节日——中秋节,每当此节,人们对月生情,文人墨客更是免不了心中的咏叹,从古至今,留下了无数悲欢的诗篇。
米芾的《中秋登海岱楼作》就是古人留下的众多中秋诗作中的一首。北宋绍圣四年(1097),四十七岁的米芾出任涟水军使。涟水这个位于淮河入海处,被米芾称为“陋邦”的地方,却给了他优美的环境和充足的闲暇,让他在自己醉心的书画世界里挥洒徜徉,以至于他在诗中颇为自得地写道:“部刺不纠翰墨病,圣恩养在林泉乡。”他在当地建起一座楼,名曰“海岱”,取依山望海之意,海岱楼就成了他在涟水时常流连的地方,他在楼中观水赏月,还乘兴写下了不少的诗词,《中秋登海岱楼作》就是其中之一。在苏黄称雄的时代,米芾并不以能诗名世,但读他的诗词,却常常被其中的一些不循常理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也可谓是“诗如其人”了,比如这首诗中的“育蚌珍”和“修月户”的联想就都很出人意表。
写录这首诗的《中秋诗帖》是米芾留下的较为少见的纯草书作品,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作品。米芾最被世人称道的是其行书,“风樯阵马”也好,“八面出锋”也好,多是对其行书的形容,然而,在涟水的日子,他似乎对草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深入探索和练习,这幅作品就是当时留下的证据。《诗帖》应出于米芾的随手练习,因为他连续将同一首诗书写了两遍(也许在前纸上还有更多),并且还在两遍中间的空隙处写下了自己的体会:“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对于草书,自信如米芾,也还是陷入了苦恼。米芾曾言:“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以《中秋诗帖》而言,他在草书中确是谨守晋人法度,明显减少了行书中的跌宕、摆动,甚至是连带,以体现他心目中“平淡”和“天成”的妙处;但在用笔上,则还是保留了其行书中的提按、跳跃、露锋等习惯,在“平淡”之中又时时透露出活泼与灵动。尽管老米本人并不满意,但在我们看来,已经十分精彩了。当然,若是苛求古人的话,这件作品行间还缺少一些节奏的变化,行笔的跳跃也与章法上的“平淡”形成一定程度的冲突,客观地说,米芾在草书上取得的成就的确是逊色于其行书的,究其原因,也许也能用他评价怀素的话来解释:“时代压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与长项,不可求全责备,重要的是,《中秋诗帖》使我们看到,米芾在其书法早已名满天下的时候,并没有自我陶醉,还在孜孜以求地苦苦探索,这种精神实在是值得当今的人们好好学习的!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