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阴阳
道法自然就是活法儿
如果“天之在我者,德也”的《本神》之语是春秋战国之前人的言语记录,《道德经》就是说天的《道天经》。天自然通玄,叫做玄经也就合情合理了,跟现在习惯的德之道德没什么干系。
如果说阴阳文化构成了易,老子的《道德经》是阴阳文化最近的记录者,孔子的《周易》是阴阳文化最大的变异者。《周易》是怎么来说这个“德”的呢?从春秋战国之前对“神人”,“真人”,“贤人”,“圣人”的定义,不难理解。
在《周易》系辞上说: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有亲则可言久,有功则可言大”;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乾以易知,坤作成物”;
我用倒序来显示《周易》的逻辑,先不管其逻辑是否严谨。乾的最终匹配以德,也是合着德天之“天之在我者,德也”。
在《周易》说卦传开篇中也有:“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个“道德”,也是说的天道。
在《周易》说卦传中可见“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足以看出:不论是先天的“天地定位”的乾归天属,还是后天的“阴阳相薄”的乾西北的日月之性,也都没有脱离对天而言才有的日月之属性的阴阳。
待到考核其严谨性就可以看到天道的道德,顺延给了贤人之德,倘若贤人还是那个圣贤真神时期的也还合理,但到了其言“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的“德”时,就演绎成了三才——人之道的道德。
为了弥补天地人之间的德之不足,《周易》里说: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把“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之说理得有限了。
到了“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太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给易之变异奠定了充足的理由。
《周易》的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中,就是讲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用了天地之外的三对因素。无非是用去类比象的方式,想要说明天地之间万物的阴阳属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可循性,也就是乾兑离震与巽坎艮坤四对物质之间的作用。
上可以对天,中可以对人,下可以对地;由于参照的象形是大像的示意,其用皆归于心意。而“可久则贤人之德”则是对洛书的文字总结,1和8,7和2;4和5;6和3皆可九,可久。
这也是对于三教中,我偏好佛道的原因,而儒除了借用道的,就是借用佛的,自己鲜有创见。
对于阴阳的学习理解建议多看《淮南子》,《淮南子》是东周图书馆遭毁后最大的受益者。
图片摄影:苎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