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八级-行书009_《兰亭序》用字分析01

今天开始和大家一起读帖,分析《兰亭序》中的字,看懂了字帖上的字,就可以动手写了。

书法用笔是一级课程内容,共九种,就是「九用」,31课「九用」小结这张图很重要,我们回顾一下:九种用笔法可分配在一根线条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上,起笔方法有两种:尖锋直下,笔心是垂直于纸面的,称为驭锋,或笔心倾侧下纸,压弯笔心以取分数,称为蹲锋。行笔也有两种:用尖锋就是趯,用侧锋就是挫。收笔有三种,圆尾用顿笔,断尾是侧锋挫笔效果,尖尾用揭笔,揭笔经常和按锋一起用,先按后揭,按锋可以收拢铺开的笔锋,「囊锋虚阔」。

如果起笔、行笔和收笔不在一直在线,线条就有姿态,这跟人一样,头部、胸部和骨盆不在一直在线,身体就呈曲线。衄锋是改变笔心方向的技法,衄锋就是扭动笔心,扭动笔心会产生节点,「折」用明节点,「转」用暗节点。

踆锋是趯出前的准备动作,不踆锋只是钩,不是趯。踆锋本质是结束前一笔,等于收笔,然后转到下一笔的起笔处,所以说踆锋包括两个动作。如果你想在行草中写出一根漂亮的牵丝,踆锋可以帮到你,因为踆锋已经收了笔锋,再去写一根细线当然容易了。

一级课程「九用」动作我都有示范,希望各位复习一下,《兰亭序》中不管什么字,不管多么复杂,说到底用笔动作就是「九用」,我不再重复了。

三 《兰亭序》用字分析

接下来我从用笔、取势和裹束的角度,分析《兰亭序》中206个用字写法。

1 一

序号是0702,0704,1201,1210,2203,2308和2708。这七个横都是向上走的,原因是起笔后摆动手腕向右所致,上仰角度有所不同,因为摇腕幅度有大有小。这些「一」都是用侧锋写的,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策」。

「永」字八法有两个横,一是勒,二是策。勒是用尖锋写的,「不得卧其笔」,走向是六号位,策是用侧锋写的,「策须背笔」,走向是三号位。「背笔」就是用前后两个面,通常是「左下右行」,下笔时手腕在左,行笔时手腕在右,摇腕一次。「永」字八法设计很巧妙,但具体应用要看情况,如《阴符经》这个「天」字,有两横笔,上面短横是侧锋写的,走向比较平,下面长横用尖锋,逐步走高,这跟「永」字八法不同,不可拘泥。顺便提一下,「永」字八法中的「啄」也可以变成横,那是把起笔加大,以前讲过,后面课程会用到。

另外要提醒各位的是:横竖撇捺都有基本写法,或者说,这就是大圈笔势走向,用细线来表示。头尾三段:起笔、行笔、收笔。手腕两摇:左-右-左,或右-左-右。摇腕就是扭动笔心,两次摇腕会产生两个小圈节点,有时会把整个起笔和收笔看成一个大节点。

《兰亭序》中的七个「一」,只是横笔基本式的小变化,主要表现在节点的处理上,如起笔是两面换还是三面换,收笔用尖尾,还是圆尾、断尾之类,读帖时只要注意那些「一」跟基本式有什么不同就可以。

2203一

举例来说,七个「一」中最典型的是2203这一个,笔势走向9-3-9,跟基本式一样,所不同的是:它是加粗的笔画,不仅仅只是中线。A节点是折,两面换,并且有一个内侧锋角。B节点因为尾部是顿笔收,所以会多一个动作,变成9-3-9-1,手腕动作也多了一个,左-右-左-右。简言之,这个「一」只是小圈跟基本式不同,这样读帖,细节都清楚了,写起来就胸有成竹,既没有多余动作,也不会漏掉必要的动作。

1210一

1210这个「一」笔势走向是6-3-9,起笔放平了。A是暗节点,光滑过渡,B节点尾部是挫笔收,断尾,这时笔尖在圆点处。挫笔写完了,要收直笔心之后抢出,这就要加多一个手腕向右,注意这动作不是书写。所以从头到尾,手腕四个动作:左-右-左-右。一级课程都有示范,请多多练习。此外,注意看看起笔,下笔非常细,几乎只有一根毛。

放大点看,头上这一段并非下笔很轻,而是笔心掉毛,2308也有这问题,头上也有极细一根毛。正常的露锋起笔,应该如0704这样。笔心掉出一根毛,这是没法学的,如果你用上石之后的拓本,这一段也没有了。

贼毫

一枝旧笔,往往有掉毛现象,大家都有体会,于是有些毫毛归不拢,脱离笔锋,称为「贼毫」。贼毫可能是副毫之毛,如「高」字图片上的A和B部分,最要命是笔心命毛突然有一根伸出头,书写时不停地受它干扰,如C这里起笔分叉了。

《兰亭序》也有这现象,明朝王世贞说,米芾经眼有三本《兰亭序》,其中一本很清晰:

《艺苑巵言》

明·王世贞

「蹔」字内「斤」字、「足」字转笔,贼毫随之,于斫笔处贼毫直出其中,世之摹本未尝有也。

「蹔」字就是「暂」,「暂」为正体,「蹔」为俗字。《兰亭序》摹本、临本很多,能把贼毫都摹出来的极少。

把《兰亭序》神龙本「蹔」字放大,贼毫的痕迹相当清楚。红箭头是

尖锋贼毫的痕迹,蓝箭头是侧锋贼毫痕迹。有贼毫怎么办呢?很多人就是把贼毫拔掉,殊不知这一拔,整个笔头就松了,结果笔毛就会陆续掉出来,正如柳公权所言:「凡縳笔头极紧,一毛出,即不堪用。」正确的做法是懂得解法,沈尹默先生这样说:

《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

■沈尹默

「解法」就是前人所说的解摘法。落笔作字,不能不遇到困境,若遇着时,就得立刻用活手法来把它解脱摘掉。右军写《兰亭修禊叙》时,所用的鼠须笔,虽有贼毫,也不碍事,正见得他执笔得法,既稳且准,一遇困难,立即得解。

最后这句话,「正见得他执笔得法」,我认为最好改为「正见得他执笔和用笔得法」,因为解摘法是用笔方法,并非只关乎执笔。

经常看到有些文章,认为王羲之这样的大书法家,他用的毛笔当然也是一流的,这只是想象。唐朝褚遂良问虞世南:「我的书法跟欧阳询比怎么样?」虞世南说:「欧阳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王羲之家中必然也有旧毛笔,《兰亭序》是打草稿,随手拿一支笔就写,正符合起稿者的心理。《兰亭序》经常见到笔毫纠结、贼毫、破锋……,可见这是一只旧毛笔,但在王羲之手里挥运自如。好毛笔当然助力不少,但关键是技艺高低,至于具体怎样解法,后面遇到时会解释。

0702一

0702这个「一」跟其他六个不同,头尾复杂点,起笔和收笔都是多面换。我们先看收尾,跟1210相比二者都用到挫笔收,这时候手腕在左,笔尖在圆点处,结束时,手腕向右,可以扶直笔心,所不同的是,1210顺势向右空抢,而0702却是乘笔心稍直之机,向左出锋,成为一个三面换,最后这笔不是出在最尾部,而是在圆点处。所以这两笔结尾都用到两个动作:1210是手腕向右侧,回到五号位,然后空抢,0702是向右侧,回一回五号位,向左平出。从揭笔定义「侧锋、平发」来看,应该属于揭笔。

然后看看0702起笔,放大点看,好像一个希腊字母「Σ」,手腕来回两次,摇动笔心,以对准行笔方向。以前讲过四面换,用《阴符经》「矣」横笔为例,两者差不多,都是入纸后摇动笔心来换向。但0702「一」字起笔后,行笔时还要换一次面,向三号位走,所以比《阴符经》那个多用一面,写出中线方位,就是7976-3-97。王羲之用笔,调锋小动作很多,这些细节要留心。

2九(序号:0103)

「九」这字大圈很简单,凤翅势。小圈也是常见的几种,兹不详说。这里要讲一讲裹束和结字,王羲之有一个特点,就是左右两脚不放平,撇比较低,创造动态。王羲之《孔侍中帖》的「九」也是这样。褚遂良和俞和都放平了,动态变成了静态。赵孟俯更是倒过来,撇写的很短,和《兰亭序》韵味不同,不如苏东坡有《兰亭》气息。

3人

有四个,序号是1107,2005,2107,2603。「人」字大圈也很简单,交争势。撇都差不多,捺笔就不一样了,最典型是2107这个,捺笔是基本式6-9-6,一波三折,在「永」字八法称为磔。2005一波三折不明显,箭头所指处应该是个暗节点,暗节点也要动一下手腕的,但幅度很小。至于2603,捺笔是戈势,一波两折,这是简单的捺,行草中常用这种。1107的捺,中线是一直线。

二级课程讲过,捺笔有三种笔势,分别是波势、磔势和戈势。中线如果是九号位一直线,都归入磔势,至于头尾是尖的还是圆的,行笔时要不要振,那都是笔法动作,小圈。智永《千字文》中可以见到一直线的捺笔,和1107「人」字这个捺笔一样,都是磔势。

4又(序号:0410)

「又」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字,交争势。交争势本身是撇捺两笔交叉,这个「又」第一笔屈头撇,第二笔捺笔磔势,可以和草书「又」统一起来,都归入交争势,两者只差一个明节点。

5也

序号是0301,0803,1105,2709。《兰亭序》有四个「也」字,取势不一样,我把它们分成两组。

1105也

第一组如1105这个「也」字,先写了一个十字势,然后加上一个外略势。因为有牵丝指向,所以笔锋走法比较明确。

0301也

第二组如0301这个「也」,有两处收笔需要注意,我用箭头标志出来,可能不是前一种写法。

章草「也」可以先写铁围势,然后加点或加竖,以前说过,王羲之娴熟于《急就章》,他当然知道有这样一种写法。我们现在是先学正楷字,导致很多人以为行书就是正楷字来的,历史发展顺序恰好倒过来,先有草书,然后是行书,真书。草书对行书有重大影响,汉兴有草书,行书却是汉末出现的,草书早了四百年。所以说,《兰亭序》这个「也」字取势,很可能是先写铁围势,然后加中间一竖,裹。

6于(序号:0201)

「于」字,上面两横组成奋笔势,下面是玉钩势。传世所谓褚遂良摹《兰亭序》,从这个「于」字就可以知道不是摹的,两横起笔没一处相似原作,玉钩改用蟹爪,这最多是个临本,而且是主观意识很强的人临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