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鲁迅的《故乡》,读来催人泪下,道出了生活的真相与人生真理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鲁迅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回故乡,段落不长,首先表达了时间是严冬,作者已阔别故乡20余年,接着描写了映入眼帘的是几个萧索的荒村,给人无限的悲凉感。我们来欣赏一下部分原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故乡

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在故乡,段落比较长,首先说明了回来的目的,是处置器具并卖老屋,然后鲁迅的母亲提起闺土,接着鲁迅就回忆了少年闺土的形象,我们来欣赏一下部分原文: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闺土

“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少年闺土与鲁迅

在鲁迅记忆里,少年闺土是活泼的、机智的、勇敢的,两人的关系是两小无猜的,多么美好的回忆,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曾经经历过的么,小时候与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打闹,成为我们人生永远的底色。

后面又着重描述了杨二嫂,充分展现了一个爱沾小便宜,说话尖酸的农村妇女形象,这就是生活,在生活面前,形体、语言无不透露出生活的真实。

年轻时的杨二嫂

但是,杨二嫂也是一个可怜的人,她年轻时颜值高,说话嗲嗲的,所以号称“豆腐西施”,绍兴人为了一睹她的风采,甚至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买豆腐,如果她生活在现在的社会,那就是很好的资本,可以做直播,做网红,做流量明星。然后,她生错了时代,30年的风霜,改变了她的容颜,“擦着白粉,颧骨高,嘴唇薄,圆规式的姿势”,人也变得刻薄、抠门、气急败坏,活脱脱象是换了一个人似的,看着都让人好奇,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年老的杨二嫂

在鲁迅的印象中,是原来的样子,所以一时没有认出来。而杨二嫂却一眼就认出了鲁迅,对于鲁迅没有认出自已,是很失望的,因为她的骨子里是自恃有资本的,居然加我都没认出来,是贵人眼高,装着不认识吧,潜藏的意识是“凭什么你比我强?”然而,事实是无情的社会已将她打磨掉了,可怜之人却也不知。

再接着,作者就描写了老年闺土的情形,二十余年未见,闺土显得比较拘谨,一声“老爷”,陡然把鲁迅生疏起来,鲁迅的反应是:“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与闺土

是因为年久未见而生疏吗?显然不是,而生活的艰难、社会的动荡,磨平了闺土的心,压弯了他的脊梁,“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同时封建思想的束缚,让纯洁的少年友情在20年后变了,变得生疏起来。

当鲁迅的母亲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时,闺土拣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及所有的草灰,其中尤其引起鲁迅注意的是一副香炉和烛台,起初鲁迅还暗地里笑他,但转念一想,写出了本文升华的点睛之笔:“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让人无不动容。

文章暗线中的水生与宏儿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相约的描写,又展现出了又一个闺土与鲁迅故事的开始: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社会是残酷的,它吹打着每个人,每个人都在它的浸染下活着,它改变着每个人,每个人都有天真无邪的年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轮的滚动,我们都由不经世事的少年变成老成持重的成年,美好的记忆也慢慢远去,慢慢模糊。但是那份“真”底色从未消失,在某个时候,或许会唤起。

时光的磨砺,让我们由好高骛远变更脚踏实地,由胆大妄为变得安份守纪,磨平了我们的棱角,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平凡。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认为父母伟岸如山,后来终于明白父母也是倍尝艰辛,也是平凡人,至此我们就成熟了,就又要为下一代奋斗,同时将自已人生的缺憾希冀于下一代,生生不息。

真正的伟大是:了解了生活的真相,但仍然不退缩,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的这篇《故乡》,力透纸背,一针见血,窥视了社会,写出了人性,经历岁月的洗礼,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