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的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两个月来,3600多家参与医改的医疗机构总体运行平稳有序,符合预期。其中,三级医院门急诊量降低了近13%,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则增加7.6%。主任医师就诊人次下降了两成左右,看专家难的趋势有所缓解。
医改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减少患者的负担,减轻重点医院、专家的压力,让更多的人能够选择到社区医院看病,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分布、居民看病平等公平的目标。
事实也是如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政府形象的一个突出问题,有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消息,也是时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而重点医疗机构压力大、矛盾多的问题,也成为了社会议论的焦点之一。原因就在于,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尤其是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型医院、重点医院,一般医院和社区医院,则很难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自然,患者最迟就都集中到了大型医院和重点医院了,不仅造成患者看病的极不方便,也给大型医院和重点医院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不仅如此,还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加快医疗制度改革步伐,就成了各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最主要手段。实践也说明,凡是改革力度大、改革目标准、改革方向正确的地方,通过医改,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尤其是一些重点城市和中心城市,通过医改,已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至少,矛盾不再象过去那样激烈,不再动辄发生医患矛盾甚至恶性案件了。而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仅仅两个月时间,医改的效果就得到一定体现了。可见,改革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多么的有效。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目前的医改更多的局限于体制内改革,亦即在管理的方法、方式、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尽管也能产生一定效果。但是,就医疗卫生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来看,显然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搞不好,试行一段时间,就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为,医疗资源没有办法进行合理流动,也没有办法让包括社区医院在内的一般医疗机构增强吸引力,更缺乏有效的竞争。能否在体制和机制方面有所突破,可能才是医疗制度改革最核心的方面,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根本的手段。
很显然,打破国有垄断,是现行医疗制度改革最紧迫的方面。也许有人会说,不是已经允许民营机构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了吗?还是他许多民营医疗机构了吗?这话没错,从数量上讲,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可能已经比国有的还多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民营医疗机构都是在国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夹缝中生存的,都是无法享受平等的医疗资源的。更多情况下,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只能为国有医疗卫生机构打打工、捡捡漏,医疗资源,仍然紧紧掌握在国有医疗卫生机构手中,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资源的配置、资金的分配、政策的设计等,也都是以国有医疗卫生机构为落脚点。自然,也就不会有利于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特别是医务人员,有关方面在政策上也做出了很多限制,尤其是身份,已成为医务人员市场化流动的最大障碍。
不仅如此,在医保方面,目前民营医疗卫生机构享受这方面待遇的也是很少很少,除非与国有联姻,否则是很难享受到医保政策待遇的。毫无疑问,这也会影响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影响患者到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这就如民用航空领域放开一样,民营航空公司根本没有生存的能力。如果不能在政策、资源、资金的安排、分配等方面,让民营医疗卫生机构享受与国有医疗卫生机构一样的待遇,让医疗资源能够按照市场规律流动和分配,那么,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解决。
所以,从北京市医改取得的初步成效来看,改革对医疗卫生机构是相当重要的,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也是十分紧迫的。关键就在于,改革的方向一定要准确、目标一定要明确。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改革的力度就可能再大一点,步伐也再快一点。譬如社区医院,就可以完全交给民营医疗卫生机构,且赋予社区医院平等的政策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