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剖析 | 四脑室旁巨大钙化,原来是脉络丛乳头状瘤
临床病史:男,37 岁,主诉:左侧后脑阵发性针刺感 2-3 月,伴肢体乏力。现病史:患者 2-3 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左侧后脑部阵发性针刺感,自动缓解,伴肢体乏力,左侧听力下降,偶有视物模糊,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影像学表现:脑干左侧旁四脑室侧孔区高密度病灶(钙化),形态不规则,边缘分叶。信号混杂,呈稍长 T1 等及稍短 T2 信号,DWI 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性强化。送检灰白不整形组织,3.5×2×1 cm, 切开切面灰白, 呈细沙粒感。 镜检示肿瘤组织呈乳头状结构,乳头被覆单层或复层立方上皮,细胞形态较一致,未见核分裂,乳头间质内可见灶状钙化。免疫组化示:CK(++)、EMA(-)、Vim(+++)、S100(++)、GFAP(-)、TTF-1(-)、CK19(-)、Ki-67<1%(+)、CK7(-)、CK20(-)、Villin(-)、TG(-)。(左侧四脑室侧孔区)脉络丛乳头状瘤(WHOI 级)。脉络丛乳头状瘤(CPP)起源于脉络上皮细胞少见的良性肿瘤,极少发生恶变,占颅内肿瘤的 0.4%~0.6%,CPP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国内报道总体以男性居多;成人常见于第四脑室,其次为侧脑室,亦见于第三脑室和桥小脑角 (CPA) 区, 儿童好发于侧脑室,以侧脑室三角区多见。CPP 好发于脑室内,易伴脑积水,主要表现为脑积水颅高压症状和局限性神经损害,脑积水是 CPP 的一个突出特征,在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均有重要意义。一般生长缓慢,多沿脑室内生长,大体标本呈暗红色、质软、无包膜,表面多呈不规则的乳头状、小结节状、颗粒状突起,但与肿瘤周围脑组织边界清楚,很少发生囊变和出血坏死,可见到细小的钙化颗粒。免疫组化发现除 GFAP(-)外,EMA、cytokeratin(CK)、vimenfin(Vim)、S-100 四种标记大多阳性。常位于脑室内,边界清楚而轮廓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其内信号基本均匀,但仍可分辨出细小颗粒样混杂信号,是 CPP 的最大的影像学特点,肿瘤常位于扩大脑室内,并与脉络丛组织相连,周围见脑脊液包绕,积水严重者肿瘤几乎完全浸泡在脑脊液内,这是肿瘤的另一个特点。常呈等或稍高密度,边缘清楚而不规则,瘤内坏死、囊变及钙化少见,肿瘤较大时可发生大小不等的囊变,钙化呈点状或团块状,邻近脑实质不受侵犯,增强除囊变坏死外,多数肿瘤显著增强,少数肿瘤轻度增强或不增强。有文献报道脉络丛乳头状瘤可伴巨大钙化,本例既是。T1WI 呈等或低信号,较脑实质信号低但较脑脊液信号高;T2WI 信号变化不一,通常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与脑脊液分界清楚,部分可见局灶出血、钙化;DWI 显示扩散不受限或稍受限。增强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增强,CPP 很少侵犯脑组织,一般不引起脑水肿,常引起脑积水。1. 肿瘤直接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 (梗阻性脑积水)。2. 脑脊液生成和吸收紊乱 (交通性脑积水)。主要为肿瘤大小与脑积水程度不成比例,较小肿瘤往往引起较重的脑积水。1)室管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多为不规则形,边缘不光滑或呈分叶状,与侧脑室之间常有广基相连或跨壁生长,信号不均质是室管膜瘤的特点,约 50% 可见斑点状钙化,肿瘤可有囊变。增强扫描肿瘤呈显著不均质强化2)脑膜瘤: 边缘光滑,肿瘤多呈圆形,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信号均匀,T2 加权像上信号不如 CPP 高,一般不引起脑室系统扩大,常见于中老年女性病人,影像学上常有特征性的 「 鼠尾 」 征, 增强扫描呈均质显著强化3)髓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发生于成人者少见,病程短发展快。多起源于蚓部,突向四脑室,肿瘤前方及上方见新月形脑脊液信号,与第四脑室底部界限清晰,常见小囊变,但钙化少见,增强呈不均匀中等强化,强化程度不及 CPP4)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与结节性硬化有关,常见于 20 岁以下;大多位于侧脑室内室间孔附近,囊变、坏死较少见,常伴发室管膜下钙化,且具有其他结节性硬化的改变
作者 | 影像shine
内容策划 | 小雪球、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