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宋辽澶渊之盟
宋辽澶渊之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和议。究其根源,可以回溯至五代十国时期。
947年1月,后晋被辽国所灭。乾祐四年(951年),刘旻在太原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史称北汉。北汉据有今山西北部和陕西、河北部分地区,向辽国称“侄皇帝”,被辽国册封为“大汉神武皇帝”。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二月,宋太宗赵匡义亲征北汉,辽国出兵救援,大败于白马岭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关城)。同年,北汉英武帝刘继元降宋,北汉灭亡。宋军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乘胜追击,围攻了辽国南部地区的重镇南京(今北京)。宋辽两军大战于辽南京城北的高粱河,宋军败北。高梁河之战后,宋辽两国多次会战,互有胜负。
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宋辽两军在望都(今河北省望都)展开大战,宋将王继忠被擒。后来,他在宋辽两国关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及太后萧绰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以南的十个县为名,发兵南下。需要说明的是,瓦桥关位于宋雄州(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一直是辽国与北宋边界争夺的要地。辽军进入北宋境内,攻破宋军守备的德清军(今河南清丰)、通利军(今河南浚县西北)等,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因澶州亦名澶渊郡,因此,后世称这次战争为澶渊之战。
景德元年十一月,辽军兵锋直指北宋在黄河北岸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以鼓舞军民。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大将萧挞览率游骑进攻澶州,被宋军床子弩(带木架的大弩)射杀,辽军士气大挫。
客观地说,宋辽双方都有议和的动机。对于辽国而言,辽军深入北宋境内,后方补给吃紧。同时,为了防止被宋军夹击,辽国也倾向于和议。从宋朝的角度来看,经过多年的鏖战,宋辽两国谁也没有能力消灭对方。从辽太宗耶律阿保机建国到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国已经在燕云十六州经营了四代。其间,辽国重用汉族士人,以汉人官员治理汉人,其中较为知名者包括康默记、韩延徽、王郁、赵延寿、赵思温、张砺、高勋和李擀。在这种情况下,北宋即使在澶州之战中取胜,也难以收复燕云十六州。
前文提到的王继忠,对于达成澶渊之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继忠是北宋开封(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王珫是北宋的武骑指挥使,曾镇守瓦桥关。王珫去世时,王继忠年仅6岁,补东西班殿侍。宋真宗继位前,王继忠就侍奉其左右,因恭谨厚道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宋真宗即位后,王继忠的官职接连升迁,补内殿崇班,历任殿前都虞候,领云州观察使。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王继忠屯驻在定州的望都。同年5月,辽军进攻定州,王继忠率领轻骑兵侦察辽军,在望都和康村与辽军遭遇。王继忠奋战突围,力尽被俘。宋真宗闻讯,以为王继忠已经殉国,追赠其为大同军节度使。
王继忠被俘后降辽,被辽国任命为户部使(掌管赋税、度支、盐铁等事),娶辽国的汉人功臣康默记的族女为妻。宋真宗得知此事后,认为王继忠是力尽被俘,并未追究他的家人,依然任用他的4个儿子在北宋为官。后来,辽国加封王继忠为左武卫上将军,摄中京留守。澶渊之战时,王继忠受到宋辽双方信任的特殊身份,使其成为促成议和的关键性人物。
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依然信任王继忠。比如,《宋史》和《辽史》不仅有他的传记,还给予他较高的评价。北宋每次派使者到辽国,都会携带皇帝给王继忠的赏赐。辽开泰二年(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王继忠被辽国任命为中京留守,检校太师;开泰五年,封琅邪郡王;开泰六年,进封楚王,赐国姓耶律,改名显忠,后来又改名宗信;开泰八年,王继忠被辽国任命为为南院枢密使,直到太平三年(1023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