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衣,寄往冬季的信件 | 寒衣节特辑
贫寒中的温暖,潦倒里的扶持,都是人间值得的源头。
❤❤❤
寒衣节的尾巴,写点和衣服有关的东西。
寒冷,是一种相思苦
家里有长辈过世,火化的时候大家都会买很多被子给老人盖上,因为怕他在下面挨冷。而十月初一的“寒衣节”,也就是今天,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习俗是“送寒衣”,给死去的亲人烧冥衣,也给父母或者戍边的丈夫“寄衣”。
衣,对于即将到来的寒冬,是温暖。而寒冷,是一种相思苦,不论是思念远在天边的爱人,还是思念阴阳两隔的亲人。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就连“孟姜女哭长城”正是由于孟姜女给丈夫送寒衣而发生的。如今的车马快了,信息更是不堪其扰,我们就开始渴望“诗与远方”;而从前的距离很远、书信很慢,一朝离别再见不知年月,所以他们向往相守与温暖。
纸衣,邮寄思念的信件
十月的朔日,也便是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尽管许多节日可以祭祀,但是将衣服将祭祀结合如此紧密的,只有寒衣节了。人们需要用纸做成衣服,烧给过世的亲人,所以叫“烧衣节”。
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帝都景物略》
▲
祭祀用品
以衣服作为寄往另一个世界的信件,不仅可以有纸原本的书写作用,而且衣服表示温暖。由于寒衣节基本已经没落,风俗在很多地方不常见了,据说有些地方会在纸衣里夹杂棉花,以表示这是保暖用的冬衣。
事实上,在现实故事里,也有人在衣服中夹杂信件,最有名的就是《袍中诗》了。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
——《袍中诗》
据说是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命宫人为边军制“纩衣”,结果有士兵在袍中发现了这首诗并告知元帅,元帅禀告玄宗,玄宗将诗遍示后宫,有一宫人自称万死认领了此事,玄宗边便让她与士兵结成因缘。
这两人之间不曾相识,却因寒衣结缘,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是有点玩笑,但是对于个人意识并不被尊重的岁月里,却算作了一段佳话。
纸,贫寒的布
事实上,纸衣的确可以保暖,我们如今还是可以看到流浪汉用纸壳保暖。
▲
东京地铁流浪汉
▲
日本江户时代 纸衣
纸是纟部,说明它曾为一种丝织品,用于书写多为一种被称作“缣”的织物。而我们之前在《绫罗绸缎和那些你不认识的丝织品生僻字》介绍过一些丝织物,而“缣”与“绢”类似,却比绢贵重、比绢贵重,多用作春秋季的衣服。了解“缣”的价值,便可了解纸的改造是多么重要。
但是实际上,即便是后来的纸,依然很接近布,植物纤维制造的非编织物,粗略来说像是“无纺布”,它们都是纤维做成的薄片,只是并未经过经纬线的织造。
纸衣、纸被最早见记载于唐代,到了两宋甚至流行到了文人之间。陆游就写过一首《谢朱元晦寄纸被》的事儿,而这位朱元晦就是朱熹。纸被到底有啥好呢?唐代诗人徐夤专门写了一篇《纸被》夸它:“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披对劲风温胜酒,拥听寒雨暖于绵。”而在陆游另一首诗里更是给了很高的评价“白于狐腋暖于绵”。
可能将纸与无纺布发生某种连线,更便于大姐理解纸为何可以用作保暖。但是其实又有不同的,曾有“西汉灞桥纸”这个学界争论,就有人主张灞桥纸只是废麻絮被压扁后的衬垫物,无法书写,从而否认它可以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纸。因为纸相比一般类似原料的薄片,多了打浆这个工序,才能光洁细密。
▲
灞桥纸
纸的问题主要在于遇水就会降低牢度,所以一般选择藤纸、楮纸这样光洁又耐揉搓的纸张,另外还需要一些加工。纸衣里面可以填充絮,变成纸袄,它很长时间里充当了穷人的御寒之物,直到棉花大面积种植才缓解了民间的寒衣压力,不得不感谢时代啊!
一个尾巴
寒衣节虽然渐渐被淡忘,我并不觉得某些节日被淡忘就一定是坏事,而且我们基本听不到“路有冻死骨”的新闻了,对于寒冷的记忆也不再生离死别,其实也挺好。
如今的纸衣,则可以充当简单的手工活动,让小朋友体验乐趣。当然,我觉得给大家多介绍一些其他边边角角的知识,寓教于乐会更好啦~
▲
青衫素带 手作。
这是2012年间的作品,图中纸衣不具备版型参考意义!
冬天来了,大家记得保暖哦~
❤❤❤
相关知识点重温: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传统服饰 ❤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