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青║叔公的故乡情怀(散文)
乡愁,是游子永恒的主题。诗人余光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我的叔公,便是这样一位对故乡有着深深眷恋的游子。他早期原是兴宁179医院的医生,调往抗美援越的战场成为军医,从战场上退下来后分配到长江葛洲坝三医院。从此便在那里生息繁衍,甚少返乡。
退休后的叔公闹着要回老家,态度十分坚定。叔婆的娘家在梅城,姑姑们和叔叔都希望他在梅城小住会比较放心。一来交通便利,她们往来探望也方便;二来他们少小离家未在家乡置业建房,担心安置的问题;三来乡下生活条件落后诸多不便怕他们健康出问题。
可是,叔公执拗地非要回老家定居。他说只有回到老家心才安定觉才安稳,那里有他一直牵挂的兄弟姐妹们。叔公和叔婆未带行旅先行回来找兄长(我的爷爷)协商,那是我大概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某天中午放学回到家,看到一个高高瘦瘦英姿挺拔的身躯背向大门而坐,他的身侧坐着个眼睛大大慈详漂亮气质甚佳的妇人,爷爷唤我过去,让我分别叫他们叔公叔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还有一个远在湖北宜昌的叔公。他们在细声的谈事情,不久只见爷爷大手一摆一锤定音:把老房子二楼重新整理、露台加装铁皮瓦、配自来水管道。吃的也不用担心,愿意就跟我们家一起吃,怕口味不合就自己做,给你们修个简单的厨房,菜园里有青菜,喜欢哪样就去摘哪样。肉类也方便,离家一百米左右街上什么都有卖。又因他们用不习惯农村的茅厕,于是我家便建了全村第一个现代化的卫生间。
叔公便欢天喜地住下来。乡下虽没有互联网,但消息传播的速度不亚于十兆光纤,不久,周围乡镇人们都知道我家那个医术了得的叔公回乡定居了,渐渐的来找他寻医问药的人们便多了起来。
叔公很开心,终于可以在家乡发挥余热作些贡献。他有医院退休工资,又抱着回馈乡亲的思想,于是诊金和药费便宜到危及其他乡村医生生存。爷爷劝他,回来了就以享受生活享受亲情为主罢,诊费也不要收得太便宜得给其他人留条活路。叔公便遵兄所嘱,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几十年疏于维系的亲情,那时,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健在,他常周游于探亲访友之间,偶接一些有提前预约的病患,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叔公大约总共回乡居住了五年时间,除去有时回宜昌过年可能略有不足,我想,这五年的家乡生活,应该是他老年生活里非常开心舒适的五年吧!其间老房子过于破败,又搬到我家新房,爷爷让家里腾出一楼二个房间,照例配置了厨房卫生间供叔公叔婆二老居住。在这五年期间,素未谋面的姑姑们和叔叔陆续带着家人前来小住探望,叔公特别开心,他总是跟姑姑们说你们要记住这才是你们真正的娘家,这里的亲人才是你们的娘家人;他总是跟叔叔和堂弟说你们是兴宁人黄石才是你们的根。
叔公老了和蔼可亲的笑容里皱褶更深了。姑姑们和叔叔不再放心,把他们接回宜昌养老,隔年回一次探亲。
再后来,叔公来的次数越来越少,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晚年常辗转于医院病榻与家,终于,他再也走不动了,他拿起床头的医院信笺纸,用颤巍巍的手写下了依稀可辨的四个字:兴宁黄石。
尔后,溘然长逝。
本文于2018/11/28发表于《梅州日报》梅花版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青青,笔名 紫薇,广东省梅州市人,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写作、中国茶道茶艺。
编辑:林诗晴;校对:张沛霖
策划:柳馨梦;责编:柳馨梦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