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放进括弧扔进这个世界 ——《我们在存在主义咖啡馆》│ 书海遨游 No.21040
书海遨游 No.21040
推荐指数:☆☆☆☆☆
把“我”放进括弧扔进这个世界
——《我们在存在主义咖啡馆》
原书阅读:781分钟
本文字数:2,191
本文阅读:6分钟
“人生就可以是一座存在主义咖啡馆。”
可以想象一个画面,自己穿着黑色高领毛衣,在煤气灯酒吧点了一杯杏子鸡尾酒,或者是花神咖啡馆、拿破仑酒吧…...以此打开一个存在主义的世界。
可以把这本书就看成是这样一个类似的经验,也许是打开存在主义哲学历史的最好方式。作者从十六岁看《呕吐》入坑,成为一名存在主义者,经过三十多年的浸淫写就了这本书,前前后后出场了79位人物,参考了283本书目,甚至光注释就多达70页。“沙特在争自由,波娃评压迫的狡猾机制,齐克果谈忧惧,卡缪倡叛逆,海德格论科技,梅洛庞蒂谈认知科学。”每个人的故事都如数家珍的讲述出来,可见作者是花了大量的心血。
把这本书看成是存在主义的历史范本一点都不过分。从尼采、齐克果,到梅德格,从胡塞尔到,萨特、波娃,完整的展现了存在主义的兴衰。“直到了1980年代,它让路给新一代的思想像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而且作者还非常骄傲的说,“毋庸置疑,二十世纪中期所有社会变革都是存在主义促成的。”会给人一个感觉就是,存在主义真的很牛掰。在接触存在主义之初我就会有点好奇,为何过去的几十年生活中似乎都没有如此重要思想的影子。作者的一句话点破了其中奥妙,“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根本上不能兼容。”
特别有意思的是书中花了很多篇幅在介绍这几位存在主义学者和共产主义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用作者的话是,“'鼓动群众大而化之,陷入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这是共产主义者狠批存在主义常用的陈腔滥调。”似乎各打五十大板一般。我能看到的是战争对于他们的变化,“战争向他们显示,个人对人类的责任,比看起来复杂。”从个人的自由到人类的自由,从拥护到反目,存在主义似乎一直在“变化”着。
那这个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为何会对全世界社会变革都带来影响?
也许可以简单的看待存在主义就是回答两个问题,“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该做什么?”,用作者的话更具体的是,“我们相对于’存在’到底是什么?”其实这等于啥都没说,作者自己也说了,很难去给存在主义下定义,但又不得不做些描述,于是作者做了一个几百个字的定义(见附录)。
原本在看这本书以前,我还以为自己对于存在主义有一些理解,比如从现象学发展而来,比如“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但看完这本书以后意外的发现,还有不支持现象学的存在主义者,比如齐克果。或者说是终于搞明白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区隔。按照作者的话,“萨特以更令人兴奋、更个人化的方式把现象学应用到一般生活上,即为现代存在主义。”或者说,“现象学较诸存在主义,是更实在的激进思潮。”
坦率的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了解存在主义本身,从讲理论说哲学这点上,也许这不是作者强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打开了很多扇门,就好像在存在主义哲学是一个硕大的城堡,里面有N多卧室,现在这些卧室的门都被一扇扇打开了。
看完这本书以后第一个举动就是买下三本存在主义的经典:《查拉图特拉如是说》尼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存在与虚无》萨特。从现象学的“描述、现象、意向性”到存在主义的“追求自由、高举女性和'属己性’”这条探索之路还会很长。
很喜欢作者的一句话,“与其说存在主义是哲学,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心境。”虽然作者没有太多的介绍具体的思想和理论,但这些生平经历乃至八卦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状态,存在主义是一门“活在其中的哲学”。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各位学者们在各种经验考验下,诸如战争、宗教、政治、文化、集体、关系等等,身体力行的把他们的存在主义思想活出来。“不论把他们看作普通人还是哲学家,他们都无可救药地犯过错。他们各人的主要思想,都包含一些令人不安的想法。”这本身就很存在主义。
我会很喜欢梅德格的一点,“梅德格的目的是要叫人体验一种’陌生感’,多于叫人明白了解。”作者会说“海德格的著作令人读起来十分兴奋,可是最终来说,我无法活在他这种哲学之中。”但我觉得海德格就恰恰活成了这样,或者说这就是存在主义的核心,“经验”。
“'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就因为对世界有所经验。”很喜欢作者的引用,“世间万象尽在于此,端看我们是否有幸能够经验它。”
我会说,存在主义也许再也不是那种纸面的哲学,飘在脑海里的思想,更多是在我们的周围,存而不论,把一切都放入括弧中,只是纯然的去体验。
最后借用圣奥古斯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也许以此作为一个开端,继续的在存在主义城堡里继续探索:
“别冀望往外走,回到自身,
真理常存于你的内心。”
2021-9-17
“每日糊图”:每天都会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本人看书很杂,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也以此分享给大家,当然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每月还会挑选一部当月看的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以此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