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之小费

昨晚夜游巢湖,大出所望。远处帆船的灯影,有如繁星。在安静的夜里,听着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很有海浪的感觉。远处的滨湖核心区灯火闪烁,虽还没有黄浦江的繁华,但已让人觉得,这座城市耀眼的夜景只在不晚的一天。

今天早上跑步一出小区门就发现了美丽的朝霞。这是五点半的合肥。

下面是我跑步公园的水面,跑完拉伸的地方

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小费。

在美国期间,要说起来与国内差异大的方面,付小费绝对算一个。

一到美国,导游就千叮咛万嘱咐,每天要在酒店房间至少放一到两美元小费,以对服务员打扫房间表示感谢。而且必须是纸币,不能付硬币。硬币是给乞丐的。虽然不富裕,也从没见过服务员不知道付给谁了。但一方面入乡随俗,一方面考虑到国人的形象——不付小费万一影响国际关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这个责任可承担不起——所以换了很多一美元。直观感觉里,住超过一晚的酒店,付小费是能接受的。但是只住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的酒店,总感觉没有必要。

除此之外,就餐、打车也都是要付小费的。打车实在觉得贵而没有经历,这还是在不包含小费的情况下——在纽约时从酒店到中央公园10公里,uber上看了一下47美元——这在国内打车够坐100公里的。在酒店吃早餐,导游也建议付小费,因为服务员会帮倒饮料。我都是自己倒好饮料,就没付过。同行的团友也没见谁吃早餐付了小费。我们总是习惯于能省就省。

除了酒店小费,在西点军校听讲解也付了小费。这就感觉很冤枉了,说那么快的英语,连翻译的时间都不留,而且那么快估计导游也不能全部听懂。全车没一个人能听懂还要付小费,不给差评就不错了。

其实不止美国,国外很多国家都有付小费的习惯。

国内现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付小费的概念和习惯的。因为觉得价格中理应包含所有消费。高级酒店需要加收服务费也是明码标价,没有什么上下浮动空间。那种付钱时的一句不用找了,只出现在民国时期背景的影视剧中。

所以这就导致国人出去之后不习惯,不付小费、忘记付小费的情况经常发生。

其实小费就是服务费,与其他服务费的区别仅仅在于付款的人自愿和不限额度,收款的人为特定服务者。付小费的习惯应该理解为对劳动的尊重。

一个小小习惯的区别,背后的是对劳动的尊重程度不同。国内至少目前还是最不缺乏劳动力的,因此没有理由为劳动额外买单。

不过国内现在也有很多方面有新的变化。比如很多移动互联网app的支付端,都开始有了付小费的功能。比如美团外卖、滴滴快车。我就曾经给一个滴滴司机付过小费,因为和他聊天特别愉快。之所以付小费是对他的认可,同时鼓励他保持这样的精神状态,把愉快带给更多的人。比如微信公众号的赞赏功能,其实也是小费。这个公众号就每天都有小费。越来越多的人在慢慢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想到这还是觉得一丝欣慰,国内与国际主流价值观越来越接近,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文化上与其他国家的融合,越来越顺畅了。

没有这种文化的融合,国际化也好、全球化也好、一带一路也好,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话:

如果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那就请定期来看看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觉得写得挺不容易,那就请点赞。

如果觉得公众号的内容有共鸣或者有错误,那就写下你的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