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同样的月亮不同的心境,贾雨村林黛玉贾母心中的中秋月,大不相同
在汉文化里,月亮的意象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尤其是中秋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苏轼心里,中秋月连结了他与弟弟共同的思念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张九龄心中,中秋月是他与情人共同的相思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中秋节,因为这一天,有一年中最圆的月亮,最容易引发人们对团圆的渴求,人们甚至直接把中秋月当成了团圆的象征。然而,在曹雪芹笔下,同样的中秋月,被他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象。
在《红楼梦》80回文本中,曹雪芹写了两次中秋月,并用这两次中秋月,表达了贾雨村、林黛玉和贾母截然不同的心境。
在贾雨村心里,高悬的中秋月象征了他的意气风发。
不可否认,贾雨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从来不会因逆境而产生消极情绪,这与他的学生林黛玉正好相反。
贾雨村出身于“诗书仕宦之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家族已经进入了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好不容易通过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进入仕途,却因实在太穷,缺少路费,只好“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
然而,即便通往成功的路困难重重,依然没有吓退贾雨村心中的雄心壮志。这一年的中秋夜,明月当空,雨村望着高悬的中秋月,心中的抱负冲口而出: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如果只从这首七言诗的内容来看,丝毫看不出其作者正处在羁旅之中。没有无依无靠的孤苦,没有羁绊他乡的愁闷,没有怀才不遇的怨尤,只有满腔的野心和自信。
甄士隐说他“抱负不浅”,其实这哪是抱负啊,分明是野心。“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曹雪芹先生用这一句诗,点出了贾雨村不惜踩着他人往上爬的野心。他要做中秋夜的这一轮明月,不是为了照亮世人,而是为了世人都仰头看他。这就注定了甄士隐、林如海、贾政等人都将成为他的跳板。
林黛玉心中的中秋月:梦里不知身是客,错把他乡当故乡。
林黛玉六岁入贾府,在贾府至少呆了十个年头。“喜散不喜聚”的她,对中秋这样的节日一直没什么感觉,直到第七十六回,她才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中秋节和中秋月。
按说林黛玉是敏感而细腻的,怎么会多年对中秋节无感呢?原因无它,只因她在贾母和宝玉的宠爱下,和宝玉一起入了富贵繁华梦,多年活在梦中。
做梦是逃避现实的最佳途径。贾宝玉通过做梦,逃避了身为贾府男儿该担当的责任,把自己当成应该活在内帷的女子。林黛玉通过做梦,逃避了自己只是贾府客人的现实,俨然以主人自居,其任性嚣张堪比王熙凤。
还好,薛宝钗的一番点拨,让林黛玉从梦中醒了过来,不但意识到了自己只是寄居在贾府的客人,而且找回了正常人该有情感。
这种情感,具体体现在中秋夜的感怀里。
这一年的中秋节,贾母照例在大观园摆下了团圆宴,虽然不似往年热闹,但也是团团圆圆、有说有笑的。
林黛玉没有融入这热闹的场景,而是与湘云躲到了一隅,“对景感怀”。对景,当然是对着明月,感怀,则感的是思家乡父母之怀。触动她的是“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
宝钗宝琴姐妹,平时几乎与黛玉形影不离,感情深厚,但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她们离开了。
为什么要离开?因为,这是个与家人团聚的节日。此时的黛玉才意识到,即使贾府给了她锦衣玉食的生活,即使这里有很多亲人,但终究这不是她的家,这里的亲人也不是家人。
梦里不知身是客,如今梦醒了,才知这么多年来,都错把他乡当故乡。
这才是林黛玉短暂人生中最大的错。如果时刻记住自己只是贾府的客人,时刻谨记父母的教诲,保持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何至于在醉生梦死里将自己耗损殆尽?
正因为醒悟了自己只是贾府的客人,林黛玉才和同为贾府客人的史湘云惺惺相惜,一起用诗才寄寓思亲情,度过了彼此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个中秋夜。
贾母心中的中秋月:无论怎么逃避,曲终人散的时刻还是来临了。
早在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时,贾母就已经意识到了末世的来临。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她不但没有积极想办法应对,反而逃避现实,把及时行乐进行到底。
直到这一年的中秋夜。
其实,近几年,贾母一直活在虚假的繁华里。她所看到的繁华,是王夫人和王熙凤用孝心苦苦支撑起来的。为了支撑虚假的繁华给贾母看,王夫人舍不得辞退多余的丫头,王熙凤努力用典当来维持日用。她们对贾母报喜不报忧,只为让贾母安享晚年。
但是,王夫人和王熙凤能用物质来制造虚假的繁华,却无法安排人心的向背。于是,这一年的中秋夜,贾母想看到的热闹繁华打了很多折扣,因为很多人没有来。“想当年过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就这样,太少了。”
这就是末日的气象。人心散了,贾母作为老祖宗的凝聚力不复存在,因为她这棵大树已无力为族人遮风挡雨,大家只好各寻门路。
贾母终于知道,她再怎么逃避,也无法不面对曲终人散的现实。因此,这一年的中秋夜,就连精心安排的笛音,听来都是呜呜咽咽的凄凉和哀怨。
不是笛音变了,而是人的心境变了。明月之下的这顿团圆宴,成了贾府众人心中抹不去的哀伤记忆。
有理由相信,这将是贾府最后一个中秋夜,也是贾母人生中的最后一个中秋夜。
《红楼梦》在开篇就已经表明,贾府已经进入了末世。正是因为末世,人心动荡,人们才有着大不相同的心境。贾雨村的意气风发,代表着邪气入侵;林黛玉的对月伤怀,代表着好梦易醒;贾母的凄凉哀怨,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人们的心境无限接近时,才是最为幸福的盛世时光,比如当下的万众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