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药的方剂,可陰陽两补,尤其适用于脚无力
2021-09-30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68条,其原文说:“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本方只有三味药组成,分别为芍药9克,甘草9克(炙), 附子3克。上三味,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对于此条文的叙述,历代都存在疑问,伤寒本来就有恶寒的现象,发汗后,病不解,则应当恶寒,这是正常现象,
外感表证本来就有恶寒的症状,发汗后表不解,还是可以有恶寒的。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所以,有恶寒并不一定是虚的表现,它可能是表寒未尽的表现。
张仲景在这里没有用“表不解”来表述,而是说“病不解”,则绝对还有其它的症状。
张仲景用“病”来表述,有可能是说这些兼症不解。而且在这里什么症状都没讲,只讲“反恶寒”,可见不再是常见的未尽之表寒,而是阳虚之里寒,也就是说阳气因为发汗而遭到了损伤。
发汗不仅伤阳,也会伤阴,伤损津液。如果伤阳很严重,那么伤阴也会很严重。
所以,发汗太过,会阴阳两伤。故有医者认为是表未解,但里虚寒太甚,当先救里而后救表。
若是这样的话,张仲景就不会只用简单的“反恶寒”来描述了。可见,此方证若表邪仍然还在,应当以发汗法解表,宜桂枝汤。
而仲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来治疗此证,并没有走表的药,很显然,表证已除,兼证仍在,此恶寒是阳虚不能卫外所致。
伤寒发汗疗法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得法,既可伤阳也可伤阴,也可以阴阳俱伤,至于患者出现哪种情况,与患者的体质有密切的关系。
以药侧症,芍药和甘草搭配,就是著名的芍药甘草汤,张仲景用于治疗脚挛急。芍药甘草汤具有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的作用。
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等。
所以本条病症应该有抽筋挛急,颤抖等症状。但医圣都省略了,只留下一个“反恶寒”,这是本方证和芍药甘草汤证相鉴别的关键所在,有芍药甘草汤证而见恶寒的,就用本方证。
此方证具有类似脚挛急,抽筋,颤抖等症状。这些症状是津液损伤所导致的,也就是里阴虚。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腎陽。
芍药甘草汤救阴和甘草干姜汤救阳,两方是相对的。《伤寒论》中的经方一般都是相对的,方证也是相对的。
两方分别加上附子,就是芍药甘草附子汤和四逆汤,分别用于伤阴和伤阳程度较深而及腎的情况,救里阳一般用四逆汤,
如果病没有涉及到腎,一般用甘草干姜汤,阳虚阴竭的患者,要用四逆加人参汤。
当然,芍药甘草附子汤中的附子是炮附子,而四逆汤的附子是生附子。这是因为四逆汤一般用于回阳救逆,用于危急重症,用生附子可以增强回阳的力度。仅就组方结构上讲,两方还是属于相对的。
此方证是伤寒发汗太过,导致津液不足,所以用芍药甘草汤生津救阴。又因为本条阳气也有损伤,所以加一味炮附子以救阳。
芍药甘草附子汤是阴阳双补的补益方剂,但偏于补阴。附子以扶阳,芍药以补阴,甘草佐附子,芍药补阴阳而调营卫。
故《注解伤寒论》说:“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附子之辛温,固阳气而补卫,甘草之甘,调和辛酸而安正气”。
成无己也说:“汗出则荣虚,恶寒则卫虚,与芍药甘草附子汤,以补荣卫”。
总之,芍药甘草附子汤能够缓解身体内出现的阴阳两虚证。
可有效地治疗风寒导致的关节强直疼痛。腰部神经疼痛,坐骨神经痛,肠胃痉挛的作用,在腰部以上要加茯苓15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
在腿部要加重芍药15克和炙甘草12克,此方对于脚冰冷,血液循环不强,以及妇人病,月经来时腹痛,就是标准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临床上脚无力,膝盖痛等问题,就可用此方,此方也被命名为去杖汤。
后语:创作不易,只为给大家平淡的生活添加一些颜色,记得点下右下角”在看”和“点赞”更多资讯才干第一时间让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