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命郭守敬修运河,三十年才修一百六十里,依然名垂青史
说起历史文化名城大北京,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数不胜数,如果不是抱着走马观花的态度,而是较真儿打算细细品味北京的风貌,那估计您得专门腾出几个月的时间来,因为北京犄角旮旯里都隐藏着历史,一砖一瓦间都挤满了故事。这会儿,咱就跟您念叨个特别不起眼儿的小景点,不知您有没有听说过:
在北京什刹海西海的一个小岛上,坐落着一座始建于元代的汇通祠,说真的北京皇家寺庙多了去了,这么一个小祠堂还真是不起眼,不过比较有特色的是,汇通祠里有个郭守敬纪念馆。
提起郭守敬,那可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他不仅精通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还特别擅长地理和水利。据说“海拔”的概念就是郭守敬首先提出来的,为了纪念他对世界科学界的伟大贡献,人们还特意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
郭守敬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与小小的汇通祠又有何渊源,要将他的纪念馆设立在这里?原来,元代全国水利建设的总指挥部就设立在汇通祠,而指挥部的总指挥就是郭守敬,小小汇通祠竟然是伟大科学家长年战斗的地方。
提起由郭守敬主持建设的北京地区的水利设施,就不能不提起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通惠河,这段被忽必烈极为重视,并由郭守敬亲自勘测、设计并监督施工的河道,不仅是由通州向元大都进行货运的重要通道,而且关于它的建设,在民间还流传着令人着迷的传说。
一、忽必烈给郭守敬布置任务,谁知过了三十年才开工
据说郭守敬幼年丧父,是由祖父郭荣将他抚养长大的。郭荣在天文数理方面非常有造诣,郭守敬从小便受到祖父的悉心教导,可以说郭守敬的背景,是出身于科学世家也不为过。
家庭环境的熏陶,再加上自身极高的天赋,郭守敬在十几岁时便在科技方面崭露头角。郭荣感觉自己的水平,已经教不了这个孩子了,于是就为郭守敬找了一位有本事的师傅:刘秉忠。
刘秉忠是何许人?这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么说吧,他在元世祖忽必烈面前的地位,就相当于明太祖朱元璋帐下的刘伯温,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能人,你说厉害不厉害?
郭守敬在刘秉忠手下又学习了好几年,表现非常突出,刘秉忠一看,这可是大元朝难得的人才,此子未来可期!于是把郭守敬推荐给当时的左丞相张文谦。
后来,郭守敬在老家邢台担任了疏通河道的指挥官。经过郭守敬的勘察,很快就搞清了河道淤塞的原因。在他的指挥下,不仅使河道得到整治,水患归泽,而且在疏通河道的同时,还挖出了被掩埋近三十年的石桥。
这项工程令年轻的郭守敬名声大震,在民间被广泛传颂。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还就此事专门写下《邢州新石桥记》,其中那个能干的郭生便是郭守敬。
公元1262年,时年32岁的一介布衣郭守敬,在张文谦的引荐下,被忽必烈召见。皇帝召见布衣,这已然是特殊优待,然而这次召见后,对郭守敬如获至宝的忽必烈,直接任命他为提举诸路河渠使,次年又提升为副河渠使并加授银牌,掌管全国各地的河渠整修和管理工作。
在这次召见过程中,忽必烈也向郭守敬说出了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元大都的水道。其实七百多年前的元大都不像现在的北京这样缺水,那时候古城周边的湖泊、沼泽、泉眼非常多。
那时候京杭大运河可以到达通州,南方调运过来的粮食和物资,经水路到达通州后,必须再经陆路转运,才能进入大都,费时费力,又慢又麻烦。忽必烈希望郭守敬能够利用京城周边的水源,将运河直接引入大都城内,打通河道,便捷交通。
就这样,忽必烈把贯通运河的任务交给了郭守敬,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任务直到三十年后,也就是公元1292年才开始动工。
二、郭守敬这三十年,可没有闲着
贯通运河,说起来、看起来都不难,可是真要做可不那么容易。当年北京城周边的水源倒是不少,但是要保证水量大到足以行舟,水质清澈不淤积泥沙的还真不好找。郭守敬曾经考虑过开渠引玉泉山的泉水,但玉泉山的水量有限,只能作罢。
郭守敬在这三十年里,一直没有放弃在北京周边寻找新水源,所以说这贯通运河的工作量,几乎都耗在前期的勘测上了。好在忽必烈知道这项工作的难度系数大,也没催促,开通运河的工作虽然一直在日程上,但因水源没有着落也就一直搁置了下来。
况且凭郭守敬的能耐,这三十年怎么会只搞大都周边这点事儿,等着他去办的事情多着呢,举几个例子:
- 1、前往西夏,也就是今天甘肃、宁夏、内蒙一带去治水,修建唐来、汉延等古渠,让那些地区广袤的农田得到灌溉,这可比北京这边的工程浩大得多,也迫切得多。
- 2、进行“四海检测”,也就是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天文测量工作。当然还有另外一些精确度要求比较高的科研工作,比如:确定准确的冬至时刻,测定28宿的距离并编制星表,测量黄赤交角等。
- 3、创制包括日月食仪和星晷定时仪在内的,用于天文台进行天象观测的十二件仪器。
- 4、完成了《授时历》的创制。在这部后来沿用了将近四百年的历法中,郭守敬计算出一年中一共有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上通行的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
看看,这些事情也真是足够忙活几十年的了,要说因为这些耽误解决通惠河的水源问题,还真是情有可原。
三、通惠河的水源有着传奇的来历
当然水源最终是找到了,那就是现在北京昌平的白浮泉,元朝时白浮泉水量比现在要大得多得多,而且水质好,完全可以满足贯通运河最北段的要求。至于郭守敬是如何找到白浮泉的,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传说这天郭守敬正坐在汇通祠里为运河水源的事情挠头,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喊:“天上落了神迹。”郭守敬正在纳闷,侍从跑进来禀报了,让郭大人去现场瞧瞧。原来是天上掉下来一块“神石”,从现代人的视角看,应该就是一块陨石。
不过这陨石的形状有点怪,好像一只狮子驮着一只鸟。郭守敬看到陨石的形状,心下猛然一动:按镇物来说,狮子不是应该摆在西北方位么,还有这只鸟又是什么情况?莫非这是上天在给自己什么提示吗?还是亲自去瞧瞧吧。
于是郭守敬带上侍从向西北方向扎了下去,一猛子就到了昌平。别看从积水潭到昌平县城,现在开车也就三十多公里的路程,但在元朝那可不能算是短途了。侍从们纳闷,郭大人没事跑这么老远来干啥?
不过郭守敬可没纳闷的心思,当一行人来到今天昌平化庄村,这个地界的时候,发现这里有一座走势独特小山,很是雄奇。跟当地人一打听,这山名叫凤凰山。嗨,这不就是狮子头上的那只鸟?再接着打听、寻找,这里果然有处好水源,正是白浮泉!
当然天降神石只是个传说而已,郭守敬能够找到白浮泉,肯定是经过多方考察勘测的结果。但不管怎么样,水源找到了,等于大运河贯通到北京城的事情解决了一大半,接下来开掘通惠河就是了。
忽必烈对这项工程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1292年工程开工这天,皇上下令,由郭守敬为工程的总指挥,京城内自宰相以下的官员一律要亲自参与河道的建设,足见朝廷对这项工程的重视。
这项工程引白浮泉水入昆明湖,汇聚西山诸泉,然后汇入高粱河,再引入积水潭后,以积水潭为各水路总汇之所,于潭东开河引流,贯通与通州的水路。从此以后,大运河越过通州,直接进入北京城。
据说这项工程全长164里零104步,虽说工程并不算很长,但却让北京城有了一条贯穿南北的水路生命线,让京城的水路运输和城市面貌都焕发了生机。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虽然今天的北京,白浮泉的泉水已然不复往昔的汹涌,通惠河也已经成了历史的遗迹,然而当我们回望历史,似乎依然可以想象郭守敬站在通惠河畔,看着往来货船,神情欣慰而欢愉,他不仅在为自己的功绩自豪,更是对元大都的未来充满了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