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民俗:乐丧
我的家乡在鲁北平原上,与山东其他县市相比没有什么特别的土特产,没有伟大的人物诞生于此,更没有特别的名胜古迹。总之她很普通。但家乡的一种风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乐(音luo)丧”。
“乐丧”,顾名思义,就是把丧事办得喜庆起来。然而,并不是所有去世的人都有资格办乐丧。只有那些享受到天伦之乐的高龄老人驾鹤西去,才能有此殊荣。在家乡人看来,这些老人如油灯般燃尽,度过最后的岁月,该享的福都享了,无疾而终。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对儿女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所以后辈们常请来吹鼓手或小剧团,来小小地娱乐一下,是谓“乐丧”,有资格办“乐丧”的家族是很光彩的。
“乐丧”往往要“排三”,老人故去后,要等上三天后才能出殡。当然老人的骨灰早已拿回——这点家乡人是非常遵纪守法的。
家乡有个惯例,谁家有红白喜事,乡里乡亲都会去帮忙,帮着干点杂活或招呼客人。一来可以减轻主家的负担,二来也是基于人道主义的“捧场”。在乐丧时,帮忙的人也很坦然。说得最多的是:“老人是好死啊,也没受多少罪!”在他们看来,颐养天年后无疾而终,是件极幸福,甚至是体面的事情,所以在坦然之后又多了些许的羡慕。
乐丧时,请来的吹鼓手和小剧团会在晚上进行表演。夜幕降临后,男女老少会赶到主家看热闹。电灯扯了起来,于是在黑魆魆的夜里,照出来一方明亮的空地。胡琴吱吱地拉动,吕戏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这些声音和场面的背后是白色的讣告和堂皇的灵堂,还有无数说不出表情的脸在晃动,于是说不出到底是欢乐还是悲哀,是笑中带泪还是乐极生悲。眼前的一切都有些虚虚实实,连飞过的小虫都有些不同以往的怪异了。小孩子更是挤在前面,一面满怀好奇,一面又是对死亡的些许恐惧,那种惴惴然的心态难以言说。
在家乡,每年村子里故去的人不少,但“乐丧”却很少见。不是年龄不够老,就是卧床好几年,总之符合规格的很少。这就是家乡自然约定的风俗,就是家乡人羡慕的理由吧!
家乡的人喜欢新生,谁家添丁进口,无论生的是小子还是妮儿,主家都会大摆筵席宴请宾朋,分发红鸡蛋,好像是向全世界传播这个喜悦的消息。
他们也不惧怕死亡。一般农村老妇人六十岁以后就会置好寿衣,绣好花鞋,里面塞上个寓意有活头的核桃,时不时找个私密的时间,拿出来自我欣赏一番。我曾把着门缝窥探过奶奶晒寿衣。六月里,花花绿绿的寿衣挂满天井。在炽热的阳光下,那些浓艳的大红大紫,那些绣在衣服上的金线花头,就那么曝在空间中,热情而率真。
在这个无数人生生死死的故土上,家乡人真实而率性地生活,有滋有味地活着,也绝不惮于死亡的召唤。在秋叶飘零的季节,在回故乡的路上,我看到了一枚静美的红枫躺在浅绿的草丛上,那也许就是一个对生命的眷恋吧!走进故乡,让“乐丧”成为家乡一道依然的风景。
作者:赵霞,山东博兴人,博兴县第七中学教师。
执行主编:王祖山;版式设计:东方;文字校对:王宁。本文图片来自颜山摄影网,作者:天高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