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唠“老了”】/ 张茂宣
唠唠“老了”
张茂宣
很久没和王丙全老师联系了,他和阿姨住在西安乾县,入冬了,天冷了。他特地带着阿姨上商场买御寒保暖的衣服。走进一家店,见两个孝顺的女儿带着穿着寒酸的老父母试了一套衣服,老人很满意,笑得很幸福,营业员的话术是,穿得好看就穿上,便把旧衣服包了起来。结果令王老师意想不到的是,两个女儿要求老人脱下衣服换上了旧衣服,带着老人离开了。
“小张,你怎么看待这件事”王老师发信息问我的感触。
“我觉得呀,两个女儿只是让他们来试尺寸,回头在网上买,更划算”我的观点。
“但愿吧,你净往好了想”王老师估计在千里之外的西安,仍然怀疑着。我的父亲是两个女儿,我站在女儿的角度分析,我更愿相信,商场里的两个女儿是诚心要为父母买过冬的衣服,又觉得老贵了,不想让商家挣了血汗钱。老人没有年轻人穿衣服磨叽,只要保暖舒适,如果是自己孩子买的,更觉温暖感激。两个女儿如果不是诚心孝顺,也不会带穿着寒酸的老父母进商场,并让父母试穿,关键大冬天的西安,多冷呀!
育有两个女儿的王老师,心里估计在思量,这两个女儿此刻买了衣服,老人甭提有多开心呀!老人的失望是多少钱能换来?父母花一生心血哺育儿女,难道连这商场的衣服也不值吗?虽没说出口,两个女儿的行为已经触动了老师的心,我想,否则他也不会问我吧!
王老师,借此作,我代您的女儿想对您说,女儿是您的小绵羊,变成小棉袄是需要时间的工序才能完成,还得请您老静候。孟效如泣如诉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报得三春晖”,有多少孩子能及时报得父母恩?读过的书很少,见过的人很多,把孝顺老人排在养孩子前面的,有吗?多少?
四川的冬比西安的冬来得较晚了那么一些日子,日益继夜的雨加速了冬的脚步,追着寒的到来。虽没到寸步难行的年龄,却添了慵懒倦怠的毛病。抬头望望窗外马路边的银杏树叶,风卷落一群,雨打湿一片,安然躺在大路上任车轮碾轧,铺满树下的草丛;树枝上还剩稀散的黄叶,色彩缤纷了初冬灰色雾蒙的天空。电缆线从树枝交叉处穿过,是先有了这“出嫁”的银杏树,还是先有了那凌空的电缆线,这似乎不重要。一根缆线上排列整齐的麻雀像晚上蹭广场走旗袍秀的“古典”秀女,两根缆线上的麻雀错落参差的像孩子们初学的等号。在淅蒙小雨的上空,这群小生命静静看着城市的高楼忙碌的人群和树叶的凋落。别的鸟顺应生存规律飞走了,麻雀而是一大群,留下了,它们有一群麻雀陪着高飞,也一起休憩。孤独只属于叫“人”的代名词,并越活越孤独。有一群比冬天麻雀还孤独的人叫“老人”。现在老人,真多,我们老时……
回溯49年解放开始,我们国家急需人的数量回升,养儿防老更是根深蒂固,爸爸们的上辈,奶奶生育到不能育为止,孩子怀在肚子里或者生下地饿死夭折的很多。但经历了那过去,活到现在的爷爷奶奶辈都已高寿了,身边的孩子们就是我们的爸爸叔父辈,现在也年过半百甚至花甲。赡养爷爷辈老人的方式,真正做到了养儿防老,我家乡的村子,大户人有4家。如我小时候亲身经历的,奶奶因为幺叔的热血病猝死,奶奶也因脑液血走了。爷爷在三个叔叔和我家每5天轮一次赡养,叔父间都是谁比谁家更孝顺,谁比谁家能给爷爷好生活。村子里其他几个大户,不是太了解生活细节,但也是每家生育了好几个儿子女儿。
听话照做,生孩子就能养老的梦,从我们的父母辈剪断了。我出生时就实行了计划生育。国家宣导买社保国家养老,还奖励独生子女颁独生子女证。刚刚实行此政策,应该有好多民生怨言,生好好的,又不让生了,老了的时候,一个孩子能干嘛?有冒着罚款的丢铁饭碗的风险,偷生了第二个孩子。我好像是第一批罚款的孩子,在当时被罚了350块钱,后面的被涨到了1000块罚款,乃至我生育二胎的2015年前罚到了10000块的地步。想养娃防老,像父辈们养爷爷奶奶般子孙绕膝,已经不可能了。
现在的经济物质富于父辈们养爷爷奶奶生活的时候了,换了我们这代养爸妈,却换回长辈的感叹。养孩子不如买社保,月月领工资比较踏实,还有的呼声是孩子不当“啃老族”已经是万福了。
从上辈养爷爷奶奶的经验中,我的父辈们仍保留养儿防老的意识,哪怕生一个儿子,也是把养老和继承放在儿子身上,有句俗话这样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养女儿不行,再加上B超彩超的科技进步,给钱就能测出是男是女,这下可好了,实现了精准生儿标准,儿子一生一大片,严重男女失衡。
从那孝敬公婆伺候老公,还要拖娃中走过来的丈母娘,开始对有儿子的男方家庭,要求严苛。宝贝女儿只有一个,养育了20几年,白白嫁给男方去生儿育女孝顺公婆。问题好在改革开放,也不好在太开放,婚姻讲求缘分,女儿跨省跨洋远嫁了,当今已成主流,那么问题来了,远嫁女方长辈要求男方家庭,为过门儿的女孩买三金五金,后面升级到买车买房。
现代的人,思想开放和国外接轨,先前听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国外的老太太,一个月工资还房贷车贷,短短几十年生活下来,死时新房也住了,生活质量跟上了;而中国老太太省钱到60岁,生命已经一半入土的年龄才攒够钱住上自己修建或者购买的房子。好攀比再模仿后变成现实,正当中国现在的好多老太太实现了有房的生活,正得意时,遇见高标准的丈母娘,也蛮棘手的。没房子的男方家庭,父母别谈养儿防老,先买套房再谈娃儿的婚事,有房的可以睡安稳觉了嘛,房是在孩子工作的城市吗?即便工作和居住都在同城,自古以来的中国婆媳关系都是无形的战争,公开的秘密,这得分开住,还得买房。有儿子的父母挥一挥手随便买个三金五金的可以不眨眼睛,而买房子不带眨眼的有,又有多少?贷款在外国老太太的年龄也很难优雅的还完房贷吧!这就滋生了生女儿好过生儿子的思想,因为就生一个独苗,那是得斟酌。
您要说这哪是谈养老呀!对,因为中国母亲有个很好的优良传统,社会怎么变也不会变的传统观念,自己的孩子自己疼,哪怕是孩子生了孙子,中国奶奶外婆也要承担自己娃的“负担”,孙子孙女像带幺儿一样带。
当下有多少小家,没有父母的庇护,房子车子父母买,孙儿孙女老人带。我们这代倒是开始了养老模式。奋斗途中,闲忆前半生拼爹拼娘,后半辈子拼娃。父辈培养了很多傲人的骄子,养老时,却要么孤独的老去,要么和朋友旅游再炫炫,“唉呀老张,老王你晓不得,我家娃儿工资涨了,职位升了,又换了车,两口子不像我们那时候了,过不到一起就吵就打就忍,他们连我们都没通知,把离婚证扯了,现在交往对象条件更好”。话阀一打开,老人的时光就在这过程中流逝了。 我们这头紧张的工作,又催促孩子要考多少多少分,比较某某孩子考进了哪所哪所学校,已经拿到了以后考重点大学的通行证。其实孩子现在比我们那时候的童年已经负荷多出了好多倍,在我们眼中,在以后为数不多的人口中,拼的是质量是能力。靠关系户吃饭,难啰。
歌词唱得好,“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就老了……”“刚刚懂事就老了……”。时间都用在了去老的路上。远在家里有等待我们的老人,放下手上的游戏,网上的秒杀,桌上的酒杯,去看看他们,抱抱他们。虽说现在挣钱不易,生活有压力,双十一那淘宝上购买东西的付款数字,人知足吧!物质已经很饱和了,奋斗的年龄该奋斗出人模人样,但省点购买的欲望,连双11都能订为消费日,父母的生日,我们可千万别忙忘了。因为我们终将老去。
养老不仅是我们的小家事,也是国家大事,嗯嗯,好像是这么回事。
作者简介;张茂宣,四川达州人。家庭主妇,自由职业者。利用闲暇之余,书写流年。
主 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郭 旭 韩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