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过时的史诗

网视导读:上映8天,票房收入1.84亿的科幻经典《沙丘》,尽管并不能称为什么大热卖座电影,基于宣称的科幻史诗巨制,甚至可以说反响平平。但“太空歌剧”在影院里的经典延续,还是吸引了科幻迷的注意。

简短的史诗

当维伦纽瓦将拍摄科幻界经典《沙丘》的消息公布时,部分科幻迷们是非常兴奋的,而部分电影迷们却是持怀疑心态的。与克里斯托弗诺兰齐名的维伦纽瓦在此之前已经执导过《降临》《银翼杀手2049》等风格鲜明的优质科幻电影。

其突出的个人特色一向既能创造顶级的镜头语言,又以反高潮的叙事节奏无形中为其作品筑起了观看门槛。这次的《沙丘》同样带有明显的烙印。

作为比《星球大战》系列还要古早的“太空歌剧”,《沙丘》原著小说一经问世便成为了科幻界的超级巨星,还一举囊括了1965年的星云奖和1966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奖,并且分别于1975年、1987年和1998年三次荣登《轨迹》杂志评选的“经典最佳长篇”榜首,对后世的科幻作品影响深远。而文科生出身的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对科技感的追求点到为止,另辟蹊径地将对政治、人文的探讨融入到了宏大的背景中。强调生态和宗教思想以及多重文化主题的使用让《沙丘》开辟了科幻小说的新方向。

作为长达六册的科幻巨制,《沙丘》将反英雄主义展现得淋漓极致。在小说中的时代,先进的计算机早已被禁用,而人类群体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已经拥有了堪比人工智能的技能。

在可以任意穿梭星系各个角落的背景下,故事以《王子复仇记》式的经典架构展开。作为小说中的天选之人,主人公保罗前半生被神秘宗教组织姐妹会操纵,成功推翻统治者登上王位。而后期保罗的成长以及整个家族的兴衰史,则深刻地诠释了作者对权力的结构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以打造系列电影为目标,第一部的惯用手法就是铺陈背景,讲述设定,《沙丘》也不例外。而目前上映的第一部相对于原著的全六本截取到了第一部的一半。简短的篇幅意味着故事情节清晰简单,年轻的家族继承人保罗及其母亲在整个家族被灭,世仇被皇帝默许追杀两人的情况下,逃到沙丘星球与原住民弗雷曼人成功结盟。

简单的故事给了维伦纽瓦足够的“炫技”空间,无论是广阔无垠的沙漠,还是苏联式的重工场景,都完全匹配科幻史诗的噱头。

不过戴着史诗头衔的欧美大片通常都不太容易达到预期,而《沙丘》的目标似乎只是吸引到第二部的投资,从这个角度看,它成功了。但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过于简短的篇幅展示,并没有输出惊艳的开场,对世界观的交待拉长为一部电影也不能让观众感受到宣传中厚重的史诗质感,超长的预告片成为了普遍观感。

水土不服的“太空歌剧”

就内容来说,《沙丘》的故事是老套的,尤其对并没有“星战”情结的中国观众来说,电影甚至可以概括为一个披着科幻皮的中世纪宫斗故事。

一向受海外推崇的宗教色彩在中国市场看来也并不能称为一个有趣的元素,甚至在部分观众眼里宗教风格与高科技设定是相悖的。

而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大部分笔墨都是在构筑这些并不新奇的故事架构,比如神秘组织姐妹会对预言之子的选择与操控,几个家族对星系命脉香料资源的争夺,以及皇帝对世家的猜忌与制衡等一些基本的设定。

当观众终于对这些主要依靠各种梦境、回忆进行的铺垫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之后,电影便戛然而止了。节奏缓慢又故弄玄虚的单线叙事以及导演的反高潮个人风格都让这部电影与内陆观众的观影习惯不太适配。

在这样的情况下,《沙丘》的票房遇冷就顺理成章了。而维伦纽瓦也延续了其口碑两极分化的特点。尽管惨淡的票房说明了中国市场对其的整体态度,但豆瓣评分7.9也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作为一部电影的质量。

原著中壮丽诡谲又严谨自洽的未来沙漠生态一直为读者津津乐道,电影里让人身临其境仿佛有生命的沙丘则再一次体现了维伦纽瓦对科幻场景的把控力。

搭配汉斯季默的恢弘配乐,《沙丘》的顶级视听语言强调了电影的原身——光与影的艺术。但当一个陈旧的内核与足够先进的视听手法结合起来之后,观众的冷眼与较高的评分同时出现的局面就不难接受了。

结语

在全球影视行业都在寒冬中挣扎的背景下,好莱坞一方面急于寻求突破,另一方面又陷入翻拍经典IP的舒适圈不能自拔。而对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些过去的经典很容易面临过时的危机,尤其是高度依赖高科技设定的科幻作品。《沙丘》这次的成绩再一次明确了观众们对当代院线商业电影的诉求,新时代的我们可能不再需要“星球大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