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注意啦!秋冬季要注意出血热的防治
案例简介
日前,一名11岁的男性患者无诱因发热半月余,同时伴腹痛腹泻,全身乏力,在予以抗感染等处理后症状无改善并出现气喘不适,少尿,多脏器受损状况,同时脸部、上胸部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因病情危重转诊至南京市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后被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经过一周的积极治疗,目前已恢复健康。
临床表现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该病病死率高,危害较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的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
潜伏期为4~48天,2周多见。以发热、头晕、头痛、出血、腹背痛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上也以患者发热期的“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肩胸部红)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往往呈醉酒貌。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随之出现的是低血压休克,少尿和多尿,病情严重患者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轻型患者多有发热、多尿,经治疗很快恢复。
每年有两个流行高峰,即5-7月,11月-次年1月。
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一是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
1.老鼠咬伤人的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黏膜而感染。
2.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食物,进食被鼠类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3.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土扬起时,吸入人的呼吸道,经气溶胶传播。
二是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螨虫叮咬人而感染。
三是母婴垂直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以青壮年为主。
预防措施
一是控制传染源:
灭鼠:可采用鼠夹、鼠笼、粘鼠板、粘鼠网等物理方式,也可采用化学毒杀方式,例如毒饵站。
防鼠:可以挖防鼠沟、设置挡鼠板、野营工地应搭高铺,清理环境,防止有鼠类窝藏。
灭螨、防螨: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螨。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做好食品卫生、厨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者蒸煮后方可食用。
村民在野外或者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者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在有疫苗提供的地区,青壮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流行季节前,注射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
作为基层医生在门诊诊治时,要注重认真查体、流行病学史询问,注重鉴别诊断,因为不少病人为农民,初诊在村卫生室,一旦怀疑,切勿截留病人。同时,要多利用门诊诊疗 、广播、微信、讲座等形式加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