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桃源书痴 ——记青年书法家白露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印 象
桃源书痴
——记青年书法家白露
肥城桃园,绵延几十里的群山,春拥一怀粉红,夏叠无边翠绿,秋悬累累肥桃,冬积一腔沉思。桃林深处,走来一位名叫白露的少年。他自幼酷爱书画,饱受庭训。故乡那蜿蜒不息的康王河水,赋予了他艺术的灵性;那四季叠变的故乡景色,使他渐渐悟出书法自然的道理。他宗“二王”,临颜碑,追汉魏,物我两忘,痴情万般。十二岁便帮父兄写榜书,为农家书春联;高中时即受到著名书画批评家张强的赏识。
十几个春秋悠悠而逝,昔日的少年已是崭露头角的书坛新秀。他将钟爱的历代名家碑帖临遍,从中得颜之雄浑、豁达,悟魏之刚柔相济,取汉之古茂、舒展,汲唐宋明清诸行草名家之营养。其间,还多方求师,得魏启后、朱学达等名师指点。面对前人碑帖,他“效之再三而弗能得其一、二,故常望之兴叹,每以所书无古味而自恨。”他常说:“艺术之难,难在从中找到自我。”他不断反思,省悟到学书应溯流而上,沿波探源,放眼点和线的律动,滋润墨和水的情趣,苦恋结字的风韵,追求篇章的气象,自然厚积薄发,根深叶茂。他体会到,沿“二王”一系追寻下来,每观前人墨迹,须常常揣摩其作书时的心态,这样才能渐悟古人“以平常心写平常字”的道理。“平常心”需要心灵的高度净化,即“无为而不为”;而“平常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对这种高难境界,年轻的白露追求不懈。他师古不泥古,学师而出师,扬精弃糟,兼收并蓄,古今并参,精思敏悟,“形其性情,达其哀乐”,师法传统而又有所创新,渐已显露出隽秀、古拙、疏放、洒脱之风。尤其是隶书,亦劲亦秀,方圆中藏奇拙,古朴中见风韵。
白露在追求书卷气的同时,还苛意在书法中参禅人生。作书之余,于文史哲,于国画、雕塑等姊妹艺术多有涉猎。他还乐山乐水。家乡巍巍的泰山,身边清清的泉水,青岛迷人的海滨,他每每融身其间,寻古探幽,从中深悟“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之味。
白露执着于艺术追求却无意逐名,不崇时尚。故他的书作自然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耿介不羁的气度。书如其人。观白露书法,可见其求宁静、淡名利之性情。他以“桃源居”名其斋,既有对故乡的牵念,也是他人格的写照。
1995年早春于泉城济南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作品推荐:
清且涟猗:
甲午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