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湖南省境内的古桥梁
交通遗产是文明的活化石。《湖南交通文化遗产》一书,概述了湖南交通历史发展进程,系统介绍了湖南境内的交通文化遗产。接下来,小编会一一给大家介绍湖南省境内的古桥梁,第一篇推介湖南境内的63座古石拱桥(一),看仔细了哦~
石拱桥
湖南地区的石拱桥形制多样,有单拱与多拱、敞肩与直肩、桥面平直与弧形,有无桥亭、引桥、桥墩分水锥、台阶、人力车道、护栏(沿)和桥额等。拱券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半圆拱、圆弧拱、椭圆拱、抛物线拱等。拱桥取材因地制宜,并随着地域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有花岗石、青石、红砂岩、灰页岩、青砖和砖石混合结构等。湘中以北地区以花岗石居多,湘东地区部分石拱桥采用红砂岩,其他地区常用石灰石。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造的攸县重兴桥是我省现存最早的砖石混合拱桥。
石拱桥是湖南现存数量最多的古桥。其中,澧县花瓦桥是省境年代最久的石拱桥。临澧佘市桥是国内现存最早的连拱石桥。湘乡万福桥被誉为“楚南大观”,“湘乡倒扒”可鼓帆通过,“楚南第一桥”的美称则属衡山白果桥;澧县多安桥是境内现存最大的古拱桥,也是第一座跨越四水干流澧水的石拱桥;新化油溪桥是境内单孔跨径最大的石拱桥,跨径达到28米;醴陵中坝桥是湖南现存孔跨最多的古拱桥,全桥19孔。东安斩龙桥发现的碑刻女书改写了女书传承的固有观念;汝城兴隆古桥与拱顶古树及周围珍惜树木群落形成罕见的景观组合,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迹。
部分质量较好的古代拱桥被改造为现代公路桥,如湘乡万福桥、澧县多安桥、新化油溪桥、郴州苏仙桥等。醴陵渌江桥、衡阳青草桥、衡山马迹桥为历代文人称道,留传了不少佳话。
湖南省内的古桥梁
安乐桥(邱秀刚/摄)
白果桥(衡阳市交通局/供图)
白果桥,原名镇岳桥,坐落衡山县白果镇,跨涓水。修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该桥为9孔不等跨(8.6~9.2米)石拱桥,全长102.4米,宽7米,高9米。桥面用红条石护砌,被誉为“楚南第一桥”。1959年改建为公路桥。1997年,在大桥上游拓宽6.5米,为维持古桥原貌,加宽部分仿老桥结构,拱圈、桥台、侧墙、外露部分全部采用花岗岩粗料石,其他均采用花岗岩块、片石砌筑。
步瀛桥
步瀛桥,又名度仙桥,位于江永县上甘棠村,潇贺古道上,跨谢沐河。修建于宋靖康年(1126年),元、明、清均有修缮。2006年,包括步瀛桥在内的上甘棠村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3孔石拱桥,全长30米,宽4.5米,每孔跨径为8.5米,拱高5米。造型小巧别致,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
步瀛桥建成不久后就垮掉半边。传说每掉下一块石头,村里就出一个大官,至今已掉了102块,出了大小文武官员102个,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最后一名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周翰宗。
大埠桥(娄底市交通局/供图)
大埠桥 原名“永济桥”,位于湖南娄底西阳镇境内水府庙。修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兵部尚书兼陕甘总督杨石泉主持改造。1995年公布为娄底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埠桥为3孔石拱桥,桥长56米,宽6米。桥面两端正中嵌圆形石雕云龙图案,桥头各立石狮一对。桥两旁用条石(最长一块7米),砌成封闭式桥栏。栏中央有杨泗石庙,庙中刻“永济桥”3字,底座雕麒麟,内置杨泗将军像。两旁镌短联两副:长资保障,共庆安澜“、:永寿金石、济世津梁"。
据传:有3个石匠都想承建这座石拱桥,修桥主事对他们说,你们3人用石头个造一物来评品。不久,第一个石匠用石块整体镂刻一只鸟笼,小鸟站在横杆上可转圈圈,玲珑剔透。第三个石匠说,我在东边山上打造了半边水缸,在西边山也打造了半边水缸,把他们合起来可盛水。主事即令人将水缸抬来,合拢时天衣无缝,将水倒进去,滴水不漏。这时,修桥主事发话了:算盘、鸟笼虽好,但那是技巧上的功夫,修石桥要求结构严谨、坚固耐用,要的正是结构上天衣无缝的绳墨功夫。于是,由第三个石匠领头修造了这座永济桥。
德星桥(马仁仕/摄)
定胜桥(娄底市交通局/供图)
定胜桥,又名永丰桥,位于湖南双峰永丰镇谭宝古驿道上,跨湄水河支流测水。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原为3孔石台木面桥,后水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改建5拱石桥。《大清一统志》载:“一永丰桥在湘西县西南一百里,路通宝庆。旧名定胜桥,宋祥符中建,明成化中修”。清道光年间重修,明国33年(1944年),因抗击日本侵略军予以炸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该桥为5孔等跨石拱桥,桥长50米,宽8米。
晚清重臣曾国藩曾和友人游览定胜桥。当时桥上晒着许多荞麦,友人触景生情,即兴吟出上联:“定胜桥,桥上麦,风吹荞动桥不动”。曾国藩则指着桥边不远处一颗桑树,从容对出下联:“河边桑,桑上霜,日晒霜溶桑布溶”。
上个世纪20年代,永丰镇曾经是湖南农民运动的中心。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大革命在永丰》中写道:“长沙以南一百英里处有个永丰小镇,还有它的县城湘乡,所有的外国人都确认那儿曾是革命的”最赤化“的两处地方。走过房子和涨水的河流间那段垫着石块艰难的路程,横过石拱桥(即定胜桥),来到了河对岸。
渡头桥(武冈交通局/供图)
枫林铺桥(钟上元/供图)
枫林铺桥,位于湖南祁阳下马渡镇枫林铺村,湘桂古驿道上,跨祈水。修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增建24间通心桥亭。民国24年(1935年),第一拱变形,祁阳商会倡捐修葺。民国33年(1944年)7月,为阻遏日本侵略军,当局派飞机炸毁第三拱和4间桥亭;民国36年(1947年)修复第三拱,1957年重建4间桥亭并加固桥身。1977年,改建为公路桥。
此桥为5孔石拱桥,全长92米,单孔跨径13米,宽6.2米,青石板铺面,两边置条石座、栏。《祁阳县志》记载:“1859年,翼王石达开率大军由郴州、桂阳经宁远进入祁阳白水,利用木排渡江,围祁阳城1月零4天。城不下,寻离去。当时石达开先驻永昌书院,继扎枫林铺桥侧一民房。”
多安桥
枫林桥(益阳市交通局/供图)
皋陶桥(杨雄心/摄)
皋陶桥,位于湖南道县乐福堂乡大莲塘村,湘桂古道上。修建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据光绪三年(1877年)《道州志》载:“在州西三十五里进贤乡,宋嘉定间建。” 皋陶桥为双孔石拱桥,桥高7米,长38米,宽6米。桥西岸建有凉亭一处,内有清代重修桥亭碑记。
冠南桥(马仁仕/摄)
龟灵桥(娄底市交通局/供图)
龟灵桥,位于湖南双峰县洪山殿镇龟灵村,跨崖凉水,潭宝古驿道上。修建于明,清乾隆元年(1736年)、道光元年(1821年)两次修缮。龟灵桥为单孔圆弧石拱桥,桥长35米,宽5.5米,高7.7米,净跨15米。拱圈石纵联砌置。除桥中石庙被毁外,其余保存完整。
此桥曾被誉为“湘乡第一拱桥”,桥顶面为龟背形,正中有两块青石板,一刻二龙戏珠,一刻三鱼共头,当地民间流传“乌龟桥上一件宝,三个鲤鱼共个脑”。
横岭桥(刘峰/摄)
横岭桥,又名符犯桥,位于湖南醴陵泗汾镇湛田村,跨横岭河。局醴陵县志记载,此桥“始建明,清乾隆年间修石梁”。横岭桥为双孔石拱桥,桥长21米,宽3.4米,高6.5米,跨径9.5米。拱券用红砂岩砌筑,桥面离桥沿0.9米处,嵌两线宽0.28米的平行麻石条板,其他嵌鹅卵石。以三合土做护栏,高0.2米。南北引桥各长4米,上游建“S”形分水墙,用以缓解河水对桥墩的冲击。
洪城桥(李明云/摄)
花瓦桥(刘焕忠/摄)
花瓦桥, 位于湖南省澧县宜万乡花瓦村,湘鄂古驿道上,跨湘鄂两省界河。修建于唐贞观初年,尉迟敬德出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都督时(629-632)监造,是湖南境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1991年公布为澧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南北走向,单为单孔石拱桥,两小拱为后人扩建。全场21米,跨径7.5米,宽5.3米。由于岁月变化桥位逐渐下沉,丰水季节大部分水淹,早在旱季才得以露出全貌。
化龙桥(马仁仕/摄)
接龙桥(唐星波/摄)
接履桥(何军 蒋冬香/摄)
接履桥,位于湖南零陵接履桥镇,湘桂古驿道上。始建于三国时期,明天启七年(1628年)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清乾隆六年(1741年)修缮。桥长13米,宽8米,高4.4米,跨径6米。现存有明、清两代修缮的桥碑。
关于接履桥的由来,民间传说有两种。一种说“八仙过海”里的何仙姑,生于零陵区紫金山下的何仙观(尚存仙姑庙遗址),传说何仙姑飞腿一双绣花鞋,引出了接履桥。清康熙《永州府志》载,接履桥,“相传唐仙堕履于此”。又传三国时张飞取零陵,立城廓高呼,此地桥边遥接回音,得名“接音桥”。1934年8月23日,任弼时、王震率红六军团途径接履桥,前往湘西与贺龙红军会师。
万岁桥(郴州市北湖区文化局/供图)
万岁桥,又名万寿桥,位于郴州北湖区石盖塘镇万寿桥村,湘粤古驿道上。始建于秦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历代均有修缮,清道光九年(1829年)改建为石拱桥。2009年2月公布为北湖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3月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岁桥系5孔等跨石拱桥,长约20米,宽约5米,青石砌筑,半圆形拱,桥券石横联砌置,桥面上铺砌2~3米宽的石板。离万岁桥不远,保留一段骡迹古道,长约200米,路面基本完整,骡迹清晰,是当年郴州九十里骡马大道的组成部分。
此桥是郴州城区后街南关至宜章九十里大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湘粤古道的标志性建筑。历代文献均有提及。当地歌谣“十里路上到坡,二十平地起风波,三十折岭高万丈,四十两路叉平和,五十良田屋还饷,六十万岁桥上过,七十韩公走马岭,八十亭子对庙角,九十南关抬头看,望见郴州一大窝”。
兰塘桥和惜字炉(熊保湘/摄)
蓝溪桥
蓝溪桥,位于涟源蓝田镇,跨涟水,原名柳家桥。宋代柳绍玺修,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更名蓝溪桥。
此桥为3孔石拱桥,长33.4米,宽7.8米,高10米。桥两边置封闭式桥栏,栏外雕有蜈蚣。桥北碑刻有清代两江总督陶撰写的《蓝溪桥记》:“蓝田市为大都会,有桥曰柳江,因久遭泛滥遂倾陨,道光五年,乡入出谋,可舍旧,图创新。集义举复,择地立桥,改名蓝溪桥,并于河之北岸建祠,名镇江。“镇江祠内立有杨泗将军塑像,以镇守津桥免遭江水之毁。清末明国时期,桥上有面、饺商担。20世纪80年代,桥上辟为集市贸易场。
1939年至1941年间,钱钟书曾任教于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期间撰写了《谈艺录》《中书君近诗》《写在人生边上》,以后该学院为“三闾大学“原型孕育了名著《围城》。
联株桥(益阳市交通局/供图)
两叉河桥(凤凰县交通局/供图)
两叉河桥,位于海南凤凰县历史文化名村——千工坪乡 田冲村古苗道上,古苗墟遗址旁,跨沱江直流两叉河。据碑刻记载,修建于后唐天成年间(926—930)。此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1米,宽4.7米,高6米,净跨9米,拱圈厚度0.4米,料石砌筑,桐油两端各设7级踏步上桥顶。
除两叉河桥外,沿田冲溪上溯的1公里的河段内,尚存6座古桥,其中4座净跨为4-5米,两座净跨约1.5-2米。田冲村古时设有苗墟,多条古苗道通山江镇、千工坪乡、麻冲乡、都里乡苗寨。
岭北桥(李志鸿/摄)
渌江桥(湖南省文物局/供图)
渌江桥,位于湖南省株洲醴陵市城南,跨渌水,康有为书“渌江桥”三字。
始建于南宋宝佑年间(公园1253年--1258年)1924年该桥重修,全长190米,宽8米,高12米,最大跨径16米,基深14米,并于桥中建支桥接通状元洲,支桥长45米,6孔。修缮情况:桥成至清朝,曾7次毁于火,14次毁于水,屡毁屡修,1918年军阀纵火将桥烧毁,1924年重修。
1906—1909年时的渌江桥
毛公桥(长沙市交通局/供图)
南溟桥(李敏/摄)
南溟桥,位于攸县黄丰桥镇南溟桥村,修建于明正统四年(1493年),清乾隆年间复修。清邑令张五典撰《宝都双桥记》,详细记载了南溟、黄丰二桥建造历史(南溟桥上游百米原有桥已毁)。此桥为6孔石拱桥,桥长60米,宽3.65米,高5.4米。整体保存良好,至今仍可通行车辆。
女子桥(湖南省文物局/供图)
女子桥,位于汨罗古仑乡黄道村,跨罗水支流蓝向河。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传为一女子募钱捐修,故名女子桥。2002年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系3孔石拱桥,桥长35米,宽5米,高10余米,拱跨8.3米。全部以大块花岗石砌筑,浑然一体,造型古朴大方,青藤攀满桥身,至今保存基本完整。
七拱桥(韩建明/摄)
七拱桥,又名永济桥,位于桂阳县舂陵江门下渡,跨舂陵江。修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1979年10月(欧阳海大桥建成)之前,它是桂阳通往新田、常宁的必经之路。
大桥全长146米,宽10米,高20米,7孔8敦,桥面两边有条石栏杆,宽0.5米,高0.6米。石栏杆上,每隔48米置有一座石雕狮子,面向桥内,高约0.3米,共8座,“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毁。
七拱桥自古属兵家必争之地。清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石达开在七拱桥受阻,退走嘉禾。1934年8月,任弼时、王震率红六军团顺利夺取七拱桥,西进湘西与贺龙红军会师。
明天继续推送“湖南境内的63座古石拱桥(二)”,大家记得看~
来源/《湖南交通文化遗产》,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蒋响元编著
编辑/李敏 清浅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28681062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