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故事】诸葛亮遗存 鲜活在宜宾民间
宜宾老城区江北的催科山一带,若黄庭坚的流杯池占得十分文气,那么武侯诸葛亮的南征遗迹则要占八分武功。“点将台”、“丞相祠”、“洗马池”、“观斗山”……此地到处是蜀风遗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三国文化。
与官方记录相比,民间传说总难免有荒诞不羁之处,但它们与正史互为补充,映照生辉,显示出地域特色与文化魅力,同时也形象勾勒出诸葛武侯在宜宾人心中的光辉和分量。
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五月,刘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这一年六月前后,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闓,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
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与东吴修好,并开始积极进行战备工作。
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3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开始南征行动。他首先沿水路自成都快速到达僰道(今四川宜宾),而后以僰道为前进基地,开始分兵行动。
他率主力大军,作为西路进军越巂郡(今四川西昌),讨伐高定;东路又派马忠由僰道出发,进攻牂柯郡(今贵州福泉),攻击朱褒;中路由李恢从平夷(今贵州毕节),攻向建宁(今云南曲靖)。
东路马忠军自僰道向东南的牂柯郡进兵;中路的李恢军自驻地平夷沿小路南下益州郡,偷袭孟获的后方;诸葛亮的西路主力自僰道折向西面,进军到安上(今四川屏山)一带。
期间,叛乱的雍闿与高定发生摩擦,最后为高定所杀,孟获趁机收编了雍闿部众,继续率领南中人与蜀汉交战。
李恢军深入昆明,用计大破益州郡叛军。而马忠军则顺利在且兰打败朱褒,与李恢军会合。另一方面,诸葛亮大军到达南中后数战皆胜,先斩杀高定,然后与其他两路大军汇合。三路大军声势相连,准备迎战孟获。
诸葛亮听闻孟获在益州“夷汉皆服”,便想通过生擒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
五月,诸葛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军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采用参军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与之数度交手,终令孟获心服口服,说出“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的誓言。这就是即民间传说最为津津乐道、也最具传奇色彩的的“七擒七纵”。孟获后来迁为御史中丞。蜀军归还后,因诸葛亮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近2000年过去,古僰道、今宜宾,依旧处处是诸葛武侯留下的痕迹,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三国文化。在天柱山麓,流杯池公园的高处,有一片奇石巍峨耸立,至高处名为“点将台”,清光绪年间,叙州知府文焕曾立“蜀丞相诸葛武侯推演兵法处”碑,由官方“钦定”诸葛亮曾在此战前点将,列兵布阵。
除了“点将台”外,还有“洗马池”“观斗山”,传说诸葛亮曾屯兵江北,为迷惑对手,白天将马匹分为红白两组不停变化阵容,晚上又举火把,挑灯夜战,活脱脱变化千军万马之势。点将台五里处的天然池沼,便改名叫“洗马池”,如今已改建为湿地公园。而原名天柱山的山峰,因传是诸葛亮在此夜观星斗以布军阵,也得名“观斗山”。
流杯池内还有始建于宋的“丞相祠堂”,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
清光绪辛丑牟(1901年10月),文焕来到“丞相祠堂”,提笔写下门联——“明知炎德已衰,感三顾君恩出抚危局;毕竟大名大朽,怀两川相泽来拜荒祠”。
这个27岁出山,54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蜀国丞相,在宜宾建下的赫赫武功,不但长存青史,更难得的是永远鲜活在民间。